邪伏膜原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邪伏膜原证,中医病证名。指感受疫疠之气,邪伏于半表半里膜原之处,以寒热定时发作、头痛如劈、身痛如被杖、胸胁胀闷、呕吐痰涎、苔白如积粉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瘟疫、湿温、暑温、疫疟等疾病中。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pathogen hidden in moyuan
其它名称
邪遏膜原证
发病部位
膜原
相关疾病
瘟疫、湿温、暑温、疫疟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瘟疫
症见初发常见寒热、头身痛的表证,迅即出现昼夜发热、日哺益甚等症状,舌苔白如积粉,舌质多绛,脉不浮不沉而数。治宜疏利透达,方用达原饮)。
2、湿温
症见寒甚热微、肢体沉重、身痛有汗、呕逆胀满等,舌苔白厚而腻,脉缓而不弦。治宜芳香宣化秽浊,疏利透达湿邪,方用雷氏宣透膜原法。
3、暑温
症见初起头疼而胀,胸脘痞闷,肤热有汗,频欲恶心,右脉滞钝;口渴心烦,舌苔黄者为偏于暑,宜雷氏芳香化浊法加滑石、甘草;苔白而腻,口不渴者,为偏于湿,宜雷氏芳香化浊法加神曲、苍术。
4、疫疟
症见寒热往来,或一日二三次,或一次而无定期,症见寒轻热重,口渴有汗,右脉多胜于左。治宜芳香透达,方用雷氏宣达膜原法。
病因
病因
感受疫疠之气,邪伏于半表半里膜原之处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初起,呈恶寒发热,头疼身痛,烦躁口渴,嗣后但热不寒,日晡益甚,胸膈痞满,舌苔白厚,或腻如积粉,脉数,或寒热往来。
症情分析
湿浊郁伏膜原,阻滞表里之气机,阳气被湿浊阻遏,不能布达于肌表故恶寒,至阳气渐积,郁通,则恶寒消失而发热汗出。邪正反复交争,故寒热往来,起伏如疟。因湿浊偏盛,阳气受郁,故寒甚而热微。膜原湿浊外渍肌肉,经络之气不通,则身体疼痛,手足沉重。湿浊内阻脾中焦气机失调,胃气上逆,则呕逆胀满。舌苔白厚腻浊,或如积粉,脉缓,皆为湿浊内盛的象。
治疗
治法
开达膜原
方药
达原饮。
常用中药
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
转归预后
一部分患者可汗出而解,一部分患者邪毒内陷入胃,出现大热、胸膈满痛、大热大渴、大便秘结等症。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