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湿热里实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阳明湿热里实证,中医病证名。是由于热邪传至阳明与湿化合,湿热蒸腾于内不得外泄,熏于皮肤而成。皮肤黄色鲜明如橘子色为本证特点。临床表现为身热不扬,无汗,目黄,身黄,其黄色如橘,口渴而饮,小便短赤,腹满,脉滑数,舌苔黄腻。常见于黄疸等疾病中。
其它名称
阳明瘀热发黄证、茵陈蒿汤证
就诊科室
中医科、传染科
相关疾病
黄疸
症状详情
常见病
黄疸
症见身黄目黄其色如橘,并有小便短涩不利及口渴为特点。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茵陈蒿汤(《伤寒论》)为主。若热邪炽盛,则症兼见身热、口渴、脉数等一派热象,故治当增强清热之品,宜茵陈蒿汤合栀子柏皮汤(《伤寒论》)。若里实重者,症见腹满且胀,大便不通等,治宜清热利湿退黄,兼以攻下里实,方宜栀子大黄汤(《伤寒大白》)。
病因
病因
由于热邪传至阳明与湿化合,湿热蒸腾于内不得外泄,熏于皮肤而成。
表现
临床表现
身热不扬,无汗,目黄,身黄,其黄色如橘,口渴而饮,小便短赤,腹满,脉滑数,舌苔黄腻。
症情分析
湿热郁蒸,故身热不扬,但头汗出;热扰心神,则心烦;热伤津液,则口渴欲饮;湿热阻滞气机,则腹满,小便不利;湿热薰蒸肝胆,胆汁外溢,则身目发黄,色泽鲜明;苔黄腻,脉滑数,乃湿热内盛之象。
治疗
治法
清热利湿
方药
茵陈蒿汤。
常用中药
茵陈、栀子、大黄、柴胡、黄芩、郁金。
转归预后
阳黄、阴黄、急黄可互相转化,如阳黄病邪重者,治疗不当,可出现热毒炽盛而转为急黄;阳黄失治误治,如苦寒太过等,损伤脾阳,湿从寒化,则转为阴黄。阴黄重感湿热之邪,又可发为阳黄。急黄若热毒炽盛,内陷心包,或大量出血,可出现肝肾阳气衰竭之候;阴黄久治不愈,可转为积聚、鼓胀。一般而言,阳黄预后良好,但急黄预后多不良;阴黄多缠绵难愈,预后较差;黄疸日久不愈,可导致积聚、鼓胀。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