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太阳阴阳两虚虚阳上扰证,中医病证名。是太阳病汗下后,阴阳两虚,而致厥逆烦躁等症状的概称。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恶寒,四肢厥逆,烦躁,心悸,小便不利,下利,舌淡苔白,脉沉微或微细欲绝。常见于厥证、泄泻霍乱、癫狂等疾病中。

其它名称

茯苓四逆汤证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中医科、精神心理科

相关疾病

厥证、泄泻霍乱、癫狂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厥证

症见身寒肢厥,踡卧不渴,面青溺白,脉沉细迟,烦躁不宁,欲坐泥水井中。治宜温经散寒,方用四逆汤(《伤寒论》)或霹雳煎(《证治准绳·伤寒》)。

2、泄泻霍乱

症见四肢厥逆,发热烦躁,欲去衣被,口不渴,或口渴喜冷饮而不欲咽,小便不利,脉微细。宜理中四逆辈冷服,或用茯苓四逆汤化裁治之。

3、癫狂

症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识痴呆,或喃喃独语,语无伦次,时悲时喜,四肢厥逆,舌白多津,六脉沉微。可用茯苓四逆汤加龙骨牡蛎治之。

病因

病因

本证由太阳病汗下后,阴阳两虚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恶寒,四肢厥逆,烦躁,心悸,小便不利,下利,舌淡苔白,脉沉微或微细欲绝。

症情分析

少阴内虚,阴阳俱不足,阳不得遏阴,阴不得通阳,故见烦躁不宁。阳气虚衰,肢体失于温煦,故见恶寒、四肢厥冷;阳虚气化不利,故小便不利;水气凌心,故见心悸。

治疗

治法

回阳益阴

方药

茯苓四逆汤。

常用中药

茯苓、人参、甘草、干姜、附子等。

转归预后

本证虽因误施汗下而阳气衰微,然阳气微者,尚可施回阳之力。其甚者,阴寒极盛,真气散乱,阳气外脱,故本证有发展为亡阳之虞。如少阴吐利,躁烦或但躁不烦,四肢厥逆,脉微欲绝或脉不至,此为阳气垂绝之危候。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