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元气虚弱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小儿元气虚弱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失于调养,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低下而引起的证候。早产、难产婴儿多见。常见于初生不乳、初生大便不通、初生小便不通、小儿疳证等疾病中。
就诊科室
小儿科、中医科
相关疾病
初生不乳、初生大便不通、初生小便不通、小儿疳证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初生不乳
症见出生二、三日内不吮乳,或吮乳无力,形神虚怯,气息微弱,哭声低微,四肢不温,面色晄白,唇淡,指纹不显。治宜培补元气,方用独参汤(《十药神书》),继进四君子汤(《和剂局方》)健脾补虚,使元气渐复。
2、初生大便不通
症见如初生儿大便二、三天不通,属元气虚弱证者,面色晄白,神疲气怯,哭声低弱无力,口舌润滑,指纹淡细。治宜培补元气,方用独参汤,益气扶元,继以罨脐法(《幼幼集成》)或蜜煎导法(《伤寒论》)以导便下行。
3、初生小便不通
症见小儿生后二日仍未见小便,且伴有面白唇淡,形神疲乏,啼哭声低,口舌润滑,指纹淡红等。治宜培补元气,温化利水,方用独参汤调服五苓散(《伤寒论》)。
4、小儿疳证
症见面黄肌瘦,头大颈细,毛发枯槁,困倦喜卧,乳食懒进,肚腹胀满,手足心热,有时呕吐,有时便溏,脉濡细,指纹淡滞。治疗之法,如虚实并见,可攻补兼施,方用肥儿丸(《医宗金鉴》),倘身体羸惫,虚象毕露者,拟着重补脾,可用人参启睥丸(《医宗金鉴》),或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
病因
病因
多因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失于调养,脏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低下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婴儿尚未足月,便离母体,则先天胎禀不足,症见生后形神虚怯,气息微弱,哭声低微,面色咣白,唇爪色淡,指纹淡。或小儿久病失于调养,症见面色萎黄无华,肌肤赢瘦,毛发枯槁,精神不振,困倦喜卧,乳食懒进,小便清长,大便溏泻,脉象濡细,指纹色淡。
症情分析
婴儿先天禀赋不足,元气虚弱,或因难产,产程过长,以致元气损伤,则形神虚怯,气息微弱;或胎元不足,元气受伤,气机不运,以致肠道蠕动无力,则面白,哭声低弱无力,乳食少进,大便溏泻;或乳食不节,脾胃受伤,水谷精微不能运化,脏腑气血不能得其濡养,久而元气衰惫,则面黄肌瘦,毛发枯槁,困倦喜卧,乳食懒进;舌淡苔白,脉濡细,指纹淡,皆为元气虚弱之象。
治疗
治法
培补元气
方药
独参汤。
常用中药
人参等。
转归预后
元气衰惫,全身脏腑生理活动减退,生长发育迟缓,还可出现血行停滞,水液停留等多种病变。本证在病机发展演化过程中,常可伴见以下情况:一、血的化生,必需有气的参与,气盛,则化生血的功能自强;气虚,则化生血的功能自弱,因此元气虚弱,常可进一步导致血虚,症见气短乏力,面色不华,头晕眼花,心悸不安,失眠健忘,唇甲色淡,手足发麻,脉细无力,舌质淡嫩等。二、气主煦之,人体所以能维持正常的体温,主要依靠气的温煦作用,元气虚弱,熏蒸温煦作用失常,就会出现,畏寒怕冷,四肢不温。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