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风盛血燥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多因邪热伤阴,血燥风盛所致的病证。临床表现为皮肤干燥,瘙痒脱屑,目赤干涩痒痛,咽喉红肿干痛,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细数。常见于接触性皮炎、足藓、手藓等疾病中。

英文名称

pattern of wind excessiveness and blood dryness

发病部位

皮肤等

就诊科室

皮肤科、中医科

相关疾病

接触性皮炎、足藓、手藓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接触性皮炎

症见长期反复接触致敏刺激物,皮损肥厚、干燥脱屑、瘙痒剧烈,口干。舌干少津,苔薄白,脉细。治宜清热祛风,养血润燥,方用养血定风汤加减。

2、足藓

症见病情缠绵,迁延日久,表皮干枯增厚,鳞屑不断剥脱,常可刮下灰白粉质鳞屑,粗糙皲裂,冬季尤甚,自觉瘙痒。舌红,苔薄,脉细数。多见于脱屑型。治宜养血润肤,消风止痒,方用四物消风饮加减。

3、手藓

症见病情缠绵,迁延日久,皮肤干枯,肥厚粗糙,鳞屑脱落,皲裂疼痛,掌指屈伸不利,冬季尤甚,自觉瘙痒。舌红,苔薄或无,脉细数。治宜养血润燥,祛风杀虫,方用当归饮子加减。

病因

病因

本证多因邪热伤阴,血燥风盛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皮肤干燥,瘙痒脱屑,目赤干涩痒痛,咽喉红肿干痛,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细数。

症情分析

邪热伤阴,血燥风盛,肌肤失养,则皮肤干燥,瘙痒脱屑;不能上荣于头目,则目赤干涩痒痛,咽喉红肿干痛;舌干少津,苔薄白,脉细为邪热伤阴之象。

治疗

治法

清热祛风,养血润燥

方药

养血定风汤加减。

常用中药

生地、当归、赤芍、川芎、天冬、麦冬、荆芥、防风、蝉衣、白蒺藜、徐长卿、甘草。

针灸治疗

皮损在上肢、头面部位,主穴取曲池、尺泽、合谷;皮损在躯干、下肢,主穴取血海、委中。每天1次,用泻法。

转归预后

接触性皮炎去除病因后有自限性。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