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上焦燥热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肺感燥热之邪,而致肺失润降,出现以发热、干咳、口鼻干燥为主症的证候。常见于温病的秋燥、风温病中。

发病部位

皮肤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中医科

相关疾病

秋燥、风温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秋燥

燥气犯病有温燥、凉燥之分,本证主要见于温燥。燥邪最易化火,温热伤津生燥,燥热相结,煎熬津液,每致津伤而液亏,此乃燥热为害之特点。燥热上犯肺卫,治宣清肺润燥养阴之法,方用喻昌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加减。

2、 风温

由于风温客于肺卫,邪热留恋不去,由卫入气,热邪伤津化燥,发为上焦燥热,汗出,咳嗽气急,胸闷胸痛,口渴引饮,口鼻干燥,舌红,苔黄,脉数,治宜辛凉甘润,清热宣肺,方用桑杏汤(《温病条辨》)合麻杏石甘汤(《伤寒论》)加减。

病因

病因

多发于秋季。因秋令气候于燥,燥邪侵袭肺卫,可发为本证。

表现

临床表现

发热,干咳无痰,咽喉干痛,口鼻干燥,或胸胁胀痛,或气粗而喘,口渴心烦,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或弦数。

症情分析

温燥犯肺,肺气失于宣降,故见发热、咳嗽;燥热稽留,气道不利,肺气上逆而见气粗而喘;燥邪为病,最易伤津,燥热灼伤肺津,故干咳而无痰,咽喉口鼻为呼吸出入的通道,现燥热犯于上焦,津液无以上承,故见咽喉疼痛,口鼻干燥;燥热伤津,热扰心神,故见口渴心烦;燥热内蕴,津液被灼,故舌红,苔薄且干,脉浮数或弦数。

治疗

治法

辛凉宣透,甘润救津

方药

桑杏汤、翘荷汤。

常用中药

桑叶、杏仁、菊花、瓜蒌皮、薄荷、连翘、芦根、甘草、梨皮、浙贝、玉竹、沙参。

转归预后

本证在演化过程中,由于燥热伤津,津液亏损,每易造成肺阴不足而出现咳嗽痰少,声音嘶哑,午后潮热,五心烦热等症。亦可因燥热羁留,耗损肺胃,造成肺胃阴虚或肺胃气阴两虚的表现,临床应随证而辨。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