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肝火上炎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肝火炽盛而上炎,以发热口渴,烦躁失眠,头痛,或目赤肿痛,或耳暴鸣暴聋,或吐血、衄血,面赤,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头痛、耳鸣耳聋、出血、不寐、吞酸、狂躁等疾病中。西医学的高血压病、眼科疾病、胃出血、肋间神经炎、神经官能症等疾病中可见本证。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liver fire flaring up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消化内科

相关疾病

头痛、耳鸣耳聋、出血、不寐、吞酸、狂躁、高血压病、胃出血、肋间神经炎、神经官能症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头痛

表现为巅顶头痛,痛若刀劈或胀闷不舒,或自觉头部筋脉跳动掣痛,多伴眩晕不能自持,双目红赤昏花,舌红苔黄,脉弦滑数。乃由情志郁结,气郁化火,火性炎上,上扰清空之府,气血逆乱所致,治宜苦寒直折,清肝泻火,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

2、耳鸣耳聋

表现为暴发耳鸣如潮,或耳聋失听,心烦多怒,怒则尤甚,夜卧不宁,头晕疼痛,面赤,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乃由情志抑郁,郁而化火,或暴怒伤肝,肝火循经上壅于耳,清窍被蒙所致,治宜清肝泄热,降火通窍,亦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合通气散(《医林改错》)

3、出血

表现为吐血、衄血,其色鲜红,胁痛,口苦,咽干,心烦善怒,躁扰不宁,目赤多眵,舌红苔黄,脉弦数,乃由情志伤肝,气郁化火,火气交迫,阳络受损,藏血失职,血随火热之性,上溢口鼻所致,治宜清肝泻火,凉血止血,仍用龙胆泻肝汤合犀角地黄汤(《千金要方》)

4、不寐

表现为夜寐失眠,不能安卧,易于惊恐,厌闻响声,善怒,心烦,双目红赤,口苦咽干,或伴头晕耳鸣,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实,乃由肝火扰心,神不守舍所致,治宜清肝泻火,宁神定志,方用泻青丸(《小儿药证直诀》)。

5、吞酸

表现为两胁或胃脘灼痛,泛吐酸水,脘痞胸闷、嘈杂爱气、口干而苦,舌红脉弦数,乃由肝失条达气郁化火,火逆犯胃,胃失和降所致。治宜辛开苦降,清肝泻火,方用左金丸(《丹溪心法》)。

6、狂躁

表现为头痛失眠,双目怒视,面红目赤,甚则狂乱无知,逾垣上屋,骂眢不休,不避亲疏,或殴人毁物,力过常人,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红苔黄糙,脉弦滑数,乃由恼怒伤肝,气火灼津炼液为痰,痰火壅盛上扰,神明逆乱所致,治宜清肝泻火,豁痰宁神,方用当归龙荟丸(《宣明方论》)合礞石滚痰丸(《养生主论》)。

病因

病因

多由七情所伤,或长期焦虑抑郁忧思,或恼怒不解,气机郁滞,久郁化火,气火上逆,发为是证;嗜食辛辣、膏粱厚味及烟酒,湿热内蕴,积热化火而上炎;素体肝阳偏旺之体。阳旺渐化为肝火,肝火旺而循经上逆。

表现

临床表现

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或胁肋灼痛,或耳鸣耳聋,或耳内肿痛流脓,或失眠多梦,或吐血、衄血,口苦口干,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症情分析

肝火上炎,循经上攻头目,故头晕胀痛,面红目赤。肝火内炽,肝性失柔,则急躁易怒,胁肋灼痛。若肝热移于胆,胆热循经入耳,则可见耳鸣耳聋,或耳内肿痛流脓。热迫胆气上逆,则口苦。火热内扰,神魂不安,故失眠多梦。若热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可见吐血、衄血。火热内盛,灼伤津液,故口干,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火炽盛之征。

治疗

治法

清肝泄火

方药

龙胆泻肝汤。

常用中药

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泽泻、车前子、生地、当归、甘草。

针灸治疗

1、针刺

取行间、足窍阴、风池、神门、期门等穴,用泻法,每日1次,留针15~20分钟。

2、耳针

取肝区、胆区、内耳区、皮质区,每次2~3穴,中等刺激。

3、放血

取太冲、关冲、中冲等穴,点刺出血,每日1次。

转归预后

本证在病机演变过程中,因火邪有炎上、伤津的特点,常可出现兼夹证候:如肝火上炎,乘于肺金,则出现气逆呛咳,面红喉干,咳时引胁作痛,舌黄少津,脉弦数等肝火犯肺之证;由于肝脏体阴而用阳,赖肾水以涵养,若肝火内炽日久,不特灼伤本脏之阴,且必下吸肾水,而出现头眩目干,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咽喉干痛,舌红少苔,脉细等肝肾阴虚之证。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