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邪留阴分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温病余邪未清留滞阴分,伤及阴津所致。以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若迁延时日则形体渐瘦,舌红少苔,脉数为主症的证候。常见于春温、风温、暑温、湿温等温病之后期。西医学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炎等疾病后期可见本证。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pathogen retained in yin phase

就诊科室

呼吸内科、感染性疾病科

相关疾病

春温、风温、暑温、湿温、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炎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春温

因其常有伏邪,病至后期,每伤阴分,多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脉数等,若纯用糍阴,须防恋邪,若多用苦寒,易致化燥,应养阴透热,既扶其被伤之阴,又可使深伏阴分之邪,透出阳分而解,方用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2、 风温

其轻者,温邪袭肺,余邪耗伤肺胃之阴,症见身热未净,干咳或稍有粘痰,口舌干燥而渴,治宜生津益胃,清透邪热,使肺胃余热因甘寒清润而解,方用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其重者,温邪逆传心包,内陷营血,经救治后,余邪残留,营阴被耗尚有倦乏,神疲等,治则与前同,方用沙参麦冬汤加竹叶、百合等。

3、暑温

常见心热烦躁,消渴不已,舌红绛,苔黄燥等,由暑热久羁,余邪伤阴,波及心肾,水火不济而成,治宜清心滋肾,方用连梅汤(《温病条辨》)。若余邪较轻而伤阴较甚者,宜养阴透邪,方用青蒿鳖甲汤加竹叶、连翘。

4、湿温

症见身热渐退,胸中微闷,知饥不食,苔溥腻者,属余邪未尽,气机不畅,胃气未舒,治宜宣气醒胃,清涤余邪,方用薛氏五叶芦根汤(《温热经纬》)。若曾见斑疹、昏厥,病势缓解后,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脉细数者,属余邪滞留阴分,可与养阴透邪化湿,方用青蒿鳖甲汤加芦根、白薇。

病因

病因

本证多发生在春温病后期,乃为伏寒化温之邪未能尽除,余邪深伏阴分所致之侯其它温病后期,温邪未清,留伏阴分,亦可见之。证属虚实夹杂,阴阳交错。

表现

临床表现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若迁延时日则形体渐瘦,舌红少苔,脉数。

症情分析

邪留阴分,入夜阳气衰退,所以身热,邪势已减,所以发热持续时间不长,件别是早晨阳气来复之时往往热退。如有比较明显的正邪斗争存在,则发热前或有恶寒。并非邪从汗解,只是邪热暂退,所以热退无汗。如余邪略解,可有微汗。病久失养故形体消瘦。尿少、便结、舌红,苔少,脉细数都是阴虚有热之象。

治疗

治法

养阴清热

方药

青蒿鳖甲汤。

常用中药

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转归预后

本证一般预后良好。治疗应用养阴透热的方法,代表方如青蒿鳖甲汤,有较好的疗效。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