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肾不交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心肾不交证,中医病证名。是指心与肾的阴液亏虚,阳气偏亢,以心悸,心烦失眠,耳鸣,头晕,腰膝酸软,梦遗,便结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心悸怔忡、不寐、遗精、健忘等疾病中。西医学的心律失常、甲状腺机能亢进、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前列腺炎等疾病中可见本证。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disharmony between heart and kidney
其它名称
心肾阴虚阳亢证、心肾阴虚火旺证
发病部位
心,肾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妇科
相关疾病
心悸怔忡、不寐、遗精、健忘、心律失常、甲状腺机能亢进、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前列腺炎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惊悸怔忡
临床当以心悸不宁,遇惊而发或加重,烦而不寐,舌红苔少,脉细数为主症,兼见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目眩耳鸣等。由于肾精匮乏,水不济火,新货内动所致。治宜养阴血,清心安神,选方天王补心丹(《世医得效方》)与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合方。若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症状突出者,也可选用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与朱砂安神丸合方。
2、不寐
临床以虚烦不眠。多梦,五心烦热,口干津少为特点,兼见头晕耳鸣,心悸舌红,脉细数等。此由劳倦内伤,肾水不足,心火独亢之故。治宜壮水制火,滋阴清热,选方黄连阿胶汤(《伤寒论》)合朱砂安神丸加减;若心火亢盛症状突出者,可用交泰丸(《韩氏医通》);若阴虚而火不太旺者,可用天王补心丹。
3、遗精
临床则以梦中泄精为特点,且见次日头昏目眩,精神不振,体倦乏力,或心悸,溲短黄而有热感;舌红脉细数。此由心有妄想,所欲不遂,心神不安,君火偏亢,心阴暗耗,相火妄动,扰动精室引起,乃心火旺而肾水亏,心肾不交,水火不济之证。治宜滋阴泄火,方选知柏地黄丸(《医方考》)或三才封髓丹(《卫生宝鉴》)加减。
4、健忘
临床以善忘失眠、心悸烦热,舌红、脉细数为特点,兼见腰酸乏力,梦遗耳鸣等。此由肾精亏耗,心神失养所致。治宜滋补肾精,养心安神,方用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加酸枣仁、五味子、远志、菖蒲等。
病因
病因
本证多因忧思劳神太过,郁而化火,耗伤心肾之阴;或因虚劳久病,房事不节等导致肾阴亏耗,虚阳亢动,上扰心神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心烦失眠,惊悸健忘,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梦遗,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便结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症情分析
肾阴亏损,水不济火,不能上养心阴,心火偏亢,扰动心神,则见心烦,失眠,多梦,惊悸;肾阴亏虚,骨髓失充,脑髓失养,则头晕,耳鸣,健忘;腰膝失养,则腰膝软;虚火内炽,相火妄动,扰动精室,则梦遗;阴虚阳亢,虚热内生,则口咽干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征。
治疗
治法
交通心肾
方药
上下两济丹。
常用中药
生地、茯苓、天冬、麦冬、五味子、丹参、玄参、莲子、知母、黄柏、黄连、肉桂等。
针灸治疗
1、针刺
治疗本证常有较好疗效,主穴可取心俞、内关、大陵、太溪,配穴可取太冲、神门、肾俞、合谷等,手法宜平补平泻,留针15-20分钟,捻转结合提插。每日一次。
2、腕踝针
进针点取内关、神门。针尖迅速刺入皮肤后,使针体与皮肤面呈30°角,针体在皮下的位置,尽可能紧贴在真皮下不能过深,进针快,推针慢,不必捻转,进针2-6分,留针20-30分钟。轻刺激为补,重刺激为泻,治疗心肾阴虚取平补乎泻之法。
转归预后
心肾不交证的病理演变涉及心、肾两脏,如心火独炽得不到遏制,则火扰神明,严重的可出现神气浮越之险证;若肾水不足进而可引起肾阴阳两虚之证;外感温热病中出现心肾不交之证,多在热病后期,真阴亏耗,严重的则阴分竭绝而亡。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