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分证
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血分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温热病邪深入血分,耗血、伤阴,动血、动风,以发热、谵语神昏、抽搐或手足蠕动、斑疹、吐衄、舌质深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阶段。病变主要累及心、肝、肾三脏。主要表现为热盛动血、热盛动风、热盛伤阴三大类型。常见于春温、暑温、湿温等疾病中。
其它名称
血热证、热炽血分证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中医科
相关疾病
春温、暑温、湿温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 春温
由于伏邪在里,内热本重,或发而失治、误治,邪热里陷血分,或邪盛正虚,发病即在血分,其证身体灼热,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妄,斑疹紫黑,或见吐、衄、便血等,舌质深绛,乃邪热扰于心神,迫于血分引起的动血,神昏之症,治宜清热凉血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千金要方》)。
2、暑温
表现形式有二:一为暑热之邪入血,上犯阳络,热迫血行,骤然咯血,衄血,并见咳嗽气粗,头目不清,灼热烦渴,舌红苔黄脉弦数或兼芤,属血热盛而肺络伤,治宜清解暑热,凉血止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温病条辨》)或雷氏却暑调元法《《时病论》)去半夏、粳米加鲜生地、鲜石斛、鲜藕节、丹皮、旱莲草等;一为暑热燔炽,内陷心包,症见灼热躁扰、神昏谵妄,斑疹密布,疹色紫黑,舌绛苔焦等,属血热内陷,症势险重,亟宜凉血解毒,清心开窍,方用犀角地黄汤合神犀丹(《温热经纬》)、或神犀丹与安宫牛黄丸合用。
3、湿温
为湿热化燥,深入血分,灼伤阴络,可见大便下血,伴灼热烦躁,舌绛等,急予犀角地黄汤加连翘、紫草、茜根、银花等清热凉血止血,以防下血不止,正气外脱。
病因
病因
本证由邪在营分不解,传入血分;或气分热炽,劫营伤血,直入血分;或素体阴亏,已有伏热内蕴,温热病邪直入血分而成。
表现
临床表现
身热夜甚,躁扰不宁,甚或谵语神昏,斑疹显露、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舌质深绛,脉细数;或见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视,牙关紧闭,脉弦数;或见手足蠕动、瘛疯等;或见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神疲欲寐,耳聋形瘦,脉虚细。
症情分析
邪热入血,灼伤阴血,阴虚内热,夜间阳入于阴,故身热夜甚;血热内扰心神,故躁扰不宁,甚或谵语神昏。邪热迫血妄行,则有出血诸症;邪热灼津,血行壅滞,故斑疹紫黑,舌质深绛,脉细数。若血分热炽,燔灼肝经,筋脉挛急,则见“动风”诸症。若肝阴不足,筋失所养,可见手足蠕动、瘛瘲等虚风内动之象。若邪热久羁,劫灼肝肾之阴,阴虚内热,故见低热,或暮热早凉,五心烦热;阴津不能上承,故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肾阴亏耗,耳窍失养故耳聋,神失所养则神疲欲寐,形体失养则体瘦;脉虚细,为精血不充之象。
治疗
治法
清热凉血
方药
犀角地黄汤。
常用中药
犀角(水牛角代替)、生地黄、芍药、牡丹皮。
转归预后
血分证病情严重凶险,若救治积极正确,可使血分邪热渐衰,正气渐复,病情可望缓解。血分热毒极盛者,邪热猖獗,血脉、脏腑严重损伤,可因血脉瘀阻,脏气衰竭,或急性失血,气随血脱而死亡。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