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阳气虚衰证,中医病证名。是指阳气亏损,失却温煦推动,脏腑机能衰退所致,临床表现为畏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面白,舌淡胖,脉沉迟无力等。常见于颤证、多寐等疾病中。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yang qi exhaustion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中医科、精神心理科

相关疾病

颤证、多寐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颤证

临床表现为头摇肢颤,筋脉拘挛,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懒言,动则气短,自汗,小便清长或自遗,大便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迟无力。治宜补肾助阳,温煦筋脉。方用地黄饮子加减。

2、 多寐

临床表现为心神昏独,倦怠嗜卧,精神疲乏懒言,畏寒肢冷,面色晄白,健忘,脉沉细无力,舌淡苔薄。治宜益气温阳。方用附子理中丸合人参益气汤加减。

病因

病因

阳气亏损,失却温煦推动,脏腑机能衰退所致。

表现

临床表现

畏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口淡不渴,或喜热饮,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

症情分析

阳主温煦,不达四肢,则畏寒肢冷;气不养神,则神疲乏力,气短,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脾肾阳虚,五谷水液不化,则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

治疗

治法

益气温阳

方药

附子理中汤。

常用中药

附子、人参、干姜、甘草、白术。

转归预后

阳虚日久可损及阴,造成阴阳两虚证,从而既有畏寒肢冷、倦怠乏力的阳虚表现,又有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的阴虚表现。另一方面阳气不足,运化无力,浊阴积聚,水湿阻滞、痰饮、瘀血等随之而生。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