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阴虚内热证,中医病证名。是指阴液亏虚,虚热内生,以低热不退,盗汗颧红,口干欲饮,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常见于肺痨、消渴、腰痛、遗精、内伤发热等疾病中。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endogenous heat due to yin deficiency

其它名称

虚热证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内分泌科、传染科

相关疾病

肺痨、消渴、腰痛、遗精、内伤发热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肺痨

本证可见于肺痨之中,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酒色不节,或大病久病失于调治,耗伤阴血津液,抗病力下降,而感染瘵虫,治宜滋阴润肺,方用月华丸(《医学心悟》)。

2、腰痛

每因久病或年老体衰,或纵欲过度,肾精亏损,无以濡养筋脉以致腰痛。症见腰痛酸软,喜按喜揉,腰软无力,劳烦更甚,每常反复发作,低热盗汗,心烦少寐,口咽干燥,颧赤面红,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治宜滋补肾阴,方用大补阴丸(《丹溪心法》合青娥丸(《和剂局方》)。

3、消渴

见此证者,多为素体阴虚,房事不节,损耗阴精,导致阴虚内热而致,消渴依其病位分成上、中、下三消。其临床表现见烦渴多饮,口干咽燥,尿频量多,混浊如膏,或有尿甜,口干唇焦,烦躁少寐,手足心热,潮热盜汗,遗精,舌质红,脉细数。上消治宜清热润肺,方用二冬汤(《医学心悟》);中消治宜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方用玉女煎(《景岳全书》);下消治宜滋阴清热,方用知柏地黄丸(《医方考》)。

4、遗精

见此证者,每因纵欲过度,肾阴被耗,阴不制阳。劳心过度,心肾不交,神徭于上,精遗于下,而致遗精。症见多梦遗精,夜梦不安,阳事易举,心中烦热,头晕耳鸣,口干口渴,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数。治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丸(《医方考》)。

5、内伤发热

见此证者,则多为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伤阴耗液,或失治,误治等,导致阴精亏虚,阴衰阳胜,水不制火,虚热内生引起发热,症见午后或夜间发热,骨蒸潮热,手足发热,盜汗颥赤,口干唇焦,心烦少寐溲短赤黄,大便秘结,舌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方用清骨散(《证治准绳》)。

病因

病因

多因外感热邪日久不愈,情志郁结,房劳太过,大病久病之后失于调养。

表现

临床表现

低热,盗汗颗红,五心烦热,口干欲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少津,脉细数等。

症情分析

阴虚内热证多见于素体阴虚,或热病日久,损伤阴津,或纵欲太过,情志不调,或失治误治,耗损阴液,导致阴虚阳盛,水难制火,而见发热。阴虚内热证因其所归脏腑不同,虚损程度不同,年龄性别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如以肾阴虚内热者为例,年老者,多见发脱齿落,耳鸣耳聋,眩晕健忘,便秘尿涩;壮年男子者,多见心烦少寐,遗精,早泄;女子多见月经不调,不孕或易堕胎等。

治疗

治法

滋阴清热

方药

青蒿鳖甲汤。

常用中药

青蒿、鳖甲、知母、生地、丹皮。

转归预后

阴虚内热证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按照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理论,其演变多为阴虚者多生热,热灼而化燥,阴愈虚则燥热愈甚,燥热愈甚则阴愈虚,阴虚燥热互为影响,恶性循环,使病情加重;而阴虚者却总又易为燥热之邪所合。另一方面,阴阳可相互转换,本证日久,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之证,当引起注意。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