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 审核认证

气不摄血证,中医病证名。是指气虚不能统摄血液,以便血、肌衄、齿衄,妇女崩漏、月经量多,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本证气虚在先、为因,出血在后、为果,但其证候表现则不一定。本病证见于便血、吐血、鼻衄等出血证。

英文名称

syndrome of qi failing to control blood

其它名称

气不统血证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血液内科、中医科

相关疾病

便血、吐血、鼻衄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便血

临床表现为便血色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治宜益气摄血。方用归脾汤加减。

2、吐血

临床表现为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治宜健脾益气摄血。方用归脾汤加减。

3、鼻衄

临床表现为鼻衄常发,渗渗而出,色淡红,量或多或少,鼻黏膜色淡。面色无华,少气懒言,神疲倦怠,纳呆便溏。舌淡苔白,脉缓弱。治宜健脾益气,摄血止血。方用归脾汤加减。

病因

病因

本证多由久病、劳倦、饮食不节等导致气虚,以致气不能统摄血液的运行,血溢脉外而成。

表现

临床表现

有吐血、便血、尿血、齿衄、肌衄、崩漏等出血症,并见面白无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晕心悸,动则加剧,舌淡嫩,脉弱或芤。

症情分析

气为血之帅,能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如气虚统摄无权,血不循经运行而溢于脉外,可见吐血、便血、尿血、齿衄、肌衄、崩漏等多种出血症状;同时,气虚则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动则加剧;气虚则行血无力,络脉不充,加之失血,故见面白无华,头晕心悸,舌淡嫩,脉弱。

治疗

治法

补气摄血

方药

归脾汤加减。

常用中药

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当归、黄芪、木香、仙鹤草、地榆、茜草根。

转归预后

血证的预后,主要与下述三个因素有关:一是引起血证的原因。一般来说,外感易治,内伤难愈,新病易治,久病难疗。二是与出血量的多少密切有关。出血量少者病轻,多者病重,甚至形成气随血脱的危急重证。三是与兼见症状有关。出血而伴有发热、咳喘、脉数等症者,一般病情较重。

本词条查询自 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