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穴
穴位 名
幽门 Yōumén,出《 针灸甲乙经 》。别名上门。幽即幽深,门即门户,胃之下口称幽门,此穴近幽门,故名幽门。
经属
属 足少阴肾经 ,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取法:仰卧,胸剑联合处,直下量3横指,再旁开半横指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的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血管分布同 石关。为第七肋间神经分布处。皮肤由第六、七、八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腹腔内相对应器官有肝(右侧)、胃(左侧)。肝在胸腹前壁的体表投影以三点作标志:第一点在右锁骨中线与第五肋相交处;第二点在右腋中线与第十肋相交处下方1.5厘米处;第三点在左第六肋软骨距前正中线左侧约5厘米处。第一点和第二点连成弧线,和胸腹右侧壁一致,该线为肝的右缘;第二点和第三点的连线相当于肝的下缘。该下缘可以分成三份,右侧份相当于右肋弓,中份相当于右第九肋与左第八肋前端的连线,该连线以上至胸廓下口为肝脏左叶,紧贴腹前壁的内侧面。因此,针刺该穴时,不能超过上列层次解剖的结构。若已盲目深刺,经腹膜腔入肝脏,千万不能提插,针由原路退出,并 ...
俞府穴
穴位 名
俞府 Shūfǔ,出《 针灸甲乙经》。俞,俞穴,转输。府,首府,府第,胸为肺之府。指其为诸俞之首府与经气由此入喉也。肾经之脉借血之灵运,由足至胸,会聚于此,因而名之。本穴平 任脉 之 璇玑。璇玑具转动灵活之意。本穴借血气灵运,而促本经之气,输之内府,故名俞府,即有关内府之俞穴也。肺朝百脉,穴居肺之上方,全身以俞命名的各穴皆在其下,犹如诸俞之首府。脏气各有俞,而诸俞亦有首府也。又喉为重楼 之府,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肾气由此输入重楼之府矣。
经属
属 足少阴肾经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胸部,当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取法:仰卧,锁骨下可触及一凹陷,在此凹陷中,前正中线旁开3横指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锁骨下肌。皮肤由锁骨上神经的前皮支分布。有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分布着锁骨上神经的前支。锁骨下肌起于第一肋,向上外方而止于锁骨的肩峰端,由臂丛的锁骨下神经支配。膈神经由颈丛发出以后,在颈根部走行于胸膜顶的前内侧、锁骨下动静脉之间、迷走神经的外侧进入胸腔,在胸廓内动脉的后方下降,经肺根前面下至膈肌。除支配膈肌外,其感觉纤维还分布到胸膜、心包膜及膈下腹 ...
鱼际穴
穴位 名
鱼际 Yújì,出《 灵枢 ·本输》。鱼即鱼类,际即边际,掌中屈拇肌隆起似鱼,此穴处其边,故名鱼际。
经属
属 手太阴肺经 。为手太阴肺经五输穴的荥穴,五行属火。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取法:一手轻握另手手背,弯曲拇指,指尖垂直下按第1掌骨中点肉际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拇短展肌、拇对掌肌、拇短屈肌。有从拇指流向头静脉的小静脉支。分布着桡神经浅支。皮肤手掌与手背皮肤移行部,由桡神经浅支和正中神经的第一掌侧总神经分布。上列诸肌除拇短屈肌深头由尺神经支配外,其他各肌则由正中神经指掌侧总神经的返支支配。
作用与主治
作用: 清肺热 、 利咽喉
主治: 咳嗽 , 咳血 , 头痛 ,外感, 感冒 , 发热 ,伤寒汗不出, 咽炎 , 咽干 , 咽喉肿痛 , 扁桃体炎 , 支气管炎 , 支气管哮喘 ,失音 , 肺炎 ,支 气管炎 ,多汗症, 鼻出血 , 乳腺炎 , 乳痈 ,掌中热,手腕部腱鞘病,肘挛指痛,指麻,肘挛, 肩痛 , 腹痛 食不下, 呕吐,胸背痛, 小儿疳积 ,小儿 营养不良 ,善悲易恐,精神失 ...
云门穴
穴位 名
云门 Yúnmén,出《 素问 ·水热穴论》。云即云雾,在此指唿吸之气,门即门户,此穴在胸廓上端,如唿吸之气出入的门户,故名云门。
经属
属 手太阴肺经 。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取法:正立,双手叉腰,锁骨外侧端下方的三角形凹陷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角肌、胸喙锁筋膜、喙突。有头静脉,胸肩峰动、静脉,下方有腋动脉。分布着锁骨上神经中、后支,胸前神经分支及臂丛的外侧束。皮肤由锁骨上神经的中间支和外侧支分布。皮下组织内除上述皮神经外,还有头静脉经 过。针由皮肤经头静脉外侧刺入锁骨下窝处的胸喙锁筋膜,直抵肩胛骨的喙突。
作用与主治
作用: 清肺 理气,泻四肢热
主治: 咳嗽 , 气喘 , 支气管哮喘 , 胸痛 ,胸中烦闷,胸胁彻背痛, 肋间神经痛 ,肩臂疼痛不举, 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内侧痛, 喉痹 ,瘿气,暴心腹痛 ,引 缺盆 中痛, 胁痛 引背, 四肢逆冷 ,伤寒四肢热不已,脉代不至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向胸壁外侧斜刺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前胸及腋下放散。不可向内侧、内后方深刺 ...
玉堂穴
穴位 名
玉堂 Yùtáng,出《 难经 ·三十一难》。别名玉英。玉堂即宫殿,此穴在相当于心脏部位,故比之为玉堂。
穴位经属
属 任脉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3肋间。
取法:在胸部,由锁骨往下数第3肋间,平第3肋间,当前正中线上即是。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骨体。主要布有第三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
作用与主治
作用:宽胸 止痛 、 止咳平喘
主治:胸肺疾患等:如 胸痛 , 咳嗽 ,气短, 咳逆上气 ,咳吐寒痰, 喉痹 咽肿 , 气喘 , 呕吐 ,胸满, 胸闷 ,喉痹,咽肿,心烦,乳痛, 心绞痛,现代又用玉堂穴治疗 胸膜炎 , 支气管炎 , 肺气肿 , 肋间神经痛 ,胸膺疼痛,胸闷 喘息,呕吐寒痰,胸膜炎等。
刺灸法
刺法:平刺0.3~0.5寸,局部沉胀。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按摩 :两手中指指腹相互叠加,用力按压玉堂穴,有酸胀感,每次3~5分钟,可治呕吐、胸痛、 乳房胀痛 等 气滞 引起的疾病。
穴位配伍
配 肺俞穴 、 孔最穴 治 支气管哮喘 。
配 上脘穴 、 不容穴 、 膈俞穴 治疗 咯痰 。
配 ...
鱼腰穴
穴位 名
鱼腰 yúyāo,出《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别名: 光明 (《 银海精微 》)。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取法:直视前方,从瞳孔直上眉毛中,即是。
穴位解剖
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和枕额肌额腹。分布有眶上神经外侧支,面神经的分支和眶上动、静脉的外侧支。
作用与主治
作用: 镇惊安神 ,疏风通络
主治: 眉棱骨痛 ,眶上 神经痛 ,眼睑瞤动,跟睑下垂, 目赤肿痛 , 近视 , 目翳 ,口眼斜, 急性结膜炎 , 面神经麻痹 , 三叉神经痛 等。
刺灸法
刺法:平刺0.3~0.5寸,向左右透刺 攒竹 或 丝竹空 ,局部重胀,可放散至眼球,使眼球出现胀感。
灸法:禁灸。
按摩 :常用中指指腹揉按鱼腰穴,每次1~3分钟,可缓解眼疲劳、预防眼耳鼻口腔疾病。
穴位配伍
配 攒竹穴 、 四渎穴 、 内关穴 治眶上神经痛。
配 合谷穴 、 睛明穴 治近视眼。
配瞳子髂穴、攒竹穴、 翳明穴 治 白内障 。
文献摘要
《 针灸大成 》:治眼生垂帘翳膜。
《医经小学》:鱼腰眉中治目疼。
《奇效良方》:鱼腰二穴,在眉中间是穴,治眼生垂帘翳膜,针入一分,沿皮向两旁是 ...
玉液穴
穴位 名
玉液 yùyè,出《 针灸大全 》。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口腔内,当舌系带两侧静脉上,左为 金津 ,右为玉液。
取法:伸出舌头,舌底面,系带右侧的静脉上即是。
穴位解剖
穴下有粘膜、粘膜下组织和舌肌。分布有下颌神经的颌神经和面神经鼓索的神经纤维及舌动脉的分支舌深动脉,舌静脉的属支舌深静脉。
作用与主治
作用:清泻热邪, 生津止渴
主治:急性扁挑体炎,舌肿痛, 口疮 , 口腔溃疡 ,舌炎,舌强,舌肿,失语, 呕吐 , 咽炎 , 喉痹 , 喉蛾 痧, 黄疸 , 急性肠胃炎 , 腹泻,消渴。
刺灸法
刺法:用 三棱 针点刺出血。有出血倾向者忌用。
按摩 :常让舌头在口腔内活动,刺激玉液穴,可预防口腔疾病 ,维护口腔正常生理功能。
穴位配伍
配 金津穴 、 十宣穴 、 海泉穴 治 重舌 肿胀。
配金津穴、 少商穴 、 神门穴 治口内生疮。
配金津穴、 廉泉穴 、 风府穴 、 大椎穴 、 天突穴 治舌强不语。
文献摘要
《 备急千金要方 》:治舌卒肿,满口溢出如吹猪胞,气息不得通,须臾不治杀人方:刺舌下两边大脉,出血,勿使着舌下中央脉,出血不止杀人。
《世医得效方》:治舌强肿起如猪 ...
彧中穴
穴位 名
彧中 Yùzhōng,出《 针灸甲乙经》。别名:域中,或中。彧,繁华茂盛也,同郁。彧彧或郁郁,是茂盛文采貌。中,有方位之义。中,指胸中,又指情志。谓其功能宽胸理气,使胸怀舒畅也。本穴平 任脉 之华盖 ,且居“ 神藏 ”之上;神明内藏,或乎其中矣,故名之。所治多为痰 喘满 闷之症,即如外邪病气或于中也。
经属
属 足少阴肾经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取法:仰卧位,胸骨中线与锁骨中线之间的中点,当第1肋间隙中取穴。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外膜、肋间内肌、胸内筋膜。有第一肋间动、静脉。分布着第一肋间神经前皮支,锁骨上神经前支,深层为第一肋间神经。皮肤由第一、二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和锁骨上神经的前支重叠分布。第一肋间结构的动脉供应来自甲状颈干最上肋间动脉的分支,第一肋间动脉。上腔静脉位于右侧第一、二肋间结构前部的后。方左、右侧的肋间结构后方,都有胸膜及肺前缘,不宜深刺。
作用与主治
作用:开胸清热、 止咳化痰
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 咳嗽 , 气喘 ,唾血, 痰涎壅盛 ,呃逆 , 盗汗 ,胸胁支满, 乳痈 ,紫 白癜风,咳嗽, 胸 ...
照海穴
穴位 名
照海 Zhàohǎi,出《 针灸甲乙经 》。别名阴蹻。照,明也,指 光明照射。海,意为广大之四海,此指全身,海又是深洼之处。照者光明所及,海为百川之会。言肾之真阳深藏肾水之中,虽渊深如海,能光照周身也。 水泉虽迂,终归于海。穴在内踝下方之凹陷中,亦可比拟为海。肾为水脏,中寓真阳,水中有火,即所谓雷龙之火。照海者,深水之中,雷龙之火,明照四海,及于周身,不遗微小也,故名照海。
经属
属 足少阴肾经 ,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蹻脉。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足内侧, 内踝尖 下方凹陷处。
取法:坐位垂足,由内踝尖垂直向下推,至下缘凹陷处,按压有酸痛感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后肌腱。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在小腿深筋膜的下面,内踝的周围,由内踝前后动脉、跗内侧动脉、跟内侧支和足底内侧动脉的分支组成内踝网,营养内踝周围的结构。后下方为胫后动、静脉。分布着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
作用与主治
作用:养阴液、 利咽喉 、清神志、调下焦
主治:面目、咽喉、胸腹、肝肾、神志等疾患:如 面目浮肿 , 目赤肿痛 ,视物模煳, 咽喉肿痛 ,嗌干喉闭, 心痛 气喘 , ...
支沟穴
穴位 名
支沟 Zhīgōu,出《 灵枢·本输》。别名飞虎。支,支持,又同肢,指上肢。沟,狭长之低洼处,通水之道路。本穴在前膊外侧肉隙中,本经之气循而上行,本穴在尺桡二骨夹隙中,喻犹上肢之沟渠也,故名支沟。又名飞虎,以取穴手法而得名也。以张手量物,由大指尖至中指尖,名曰“一虎(口)”以虎口中指向前跪屈,食指向前迈进一步,中指尖至食指尖,名为“一飞”。其处在腕节上3寸许,正当阳池穴 向上一飞之处,因名“飞虎”。
经属
属 手少阳三焦经 ,是手少阳三焦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火。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 阳池 与 肘尖 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取法:拾臂俯掌,掌腕背横纹中点直上4横指,前臂两骨头之间的凹陷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指伸肌、拇长伸肌、前臂骨间膜。血管、神经分布同 外关(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和掌侧动、静脉本干。分布着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之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正中神经之骨间掌侧神经)。皮肤由前臂后皮伸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贵要静脉和头静脉的属支。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前臂深筋膜,入小指伸肌,深抵其下面的拇长伸肌。前臂后区的血管神经束由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