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山穴
穴位 名
承山 Chéngshān,出《 灵枢 ·卫气》。别名:鱼腹,肉柱,伤山,鱼肠,肠山,鱼腹山,玉柱, 鱼腰穴
。名解:“承”,承受、承托也。“山”,土石之大堆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脾土。承山名意指随膀胱经经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本穴物质为随膀胱经经水上行而来的脾土与水液的混合物,行至本穴后,水液气化而干燥的脾土微粒则沉降穴周,沉降的脾土堆积如大山之状,故名“承山穴”。
经属
属 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 委中穴 与 昆仑穴 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取法:俯卧,膝盖后面凹陷中央的腘横纹中点与 外踝尖 连线的中点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踇)长屈肌、胫骨后肌。血管、神经分布同 承筋
(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胫后动、静脉。分布着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皮肤由腓肠神经和股后皮神经重迭分布。前神经由胫神经发出的腓肠内侧皮神经,走在腓肠肌内外侧头之间的沟内,约在小腿中部穿出深筋膜,接受来自腓总神经发出的腓肠外侧皮神经的交通支,组成腓肠神经。腓肠神经伴随小隐静脉,经外踝与跟骨之间,行于足背外侧缘。腓肠肌的内、外侧头汇合,向下形成腱膜。腱膜处皮肤表面形成一凹陷,作为取穴的体表标志。
作用与主治
作用: 理气止痛 、 舒筋活络 。
主治:腰腿及肛门等疾患:如 腰脊痛 ,膝下肿,脚踹酸重, 霍乱转筋 ,脚跟急痛,脚弱无力,下肢不遂, 腹痛 , 腹胀 ,大便难, 泄泻 , 脱肛 ,痔疾,
便血 ,癫疾,瘈疭, 小儿惊痫 ,腰背痛,小腿转筋, 便秘 , 疝气
,腰腿拘急疼痛,腿肚转筋,现代多用承山穴治疗腓肠肌痉挛, 坐骨神经痛 , 急性胃肠炎 ,下肢 瘫痪 ,小腿痛, 痔疮 ,腓肠肌痉挛,下肢麻痹或瘫痪,
腰肌劳损 , 小儿惊风 , 痛经 等。
配伍
1、配 大肠俞穴 治痔疾。
2、配 环跳穴 、 阳陵泉穴 主治下肢 痿痹 。
3、配 长强穴 、 百会穴 、 二白穴 治疗痔疾
4、配 大肠俞 穴、 秩边穴 治便秘。
5、配 承扶穴 、 环跳 穴、承山穴、 风市穴 治瘫疾。
6、配 阴市穴 治疗下肢冷痛。
7、配 支沟穴 、 天枢穴 治疗便秘。
8、配 二白 穴治疗痔疾。
9、配 孔最穴 治疗 痔疮出血 。
10、配 百会 穴、 长强 穴治疗脱肛。
11、配 条口穴 治疗 肩周炎 。
12、配 委中 穴、 阳陵泉 穴治疗 中风 下肢拘急屈仲不利。
13、配 金门穴 、 仆参穴 、 承筋穴 治疗 霍乱 转筋。
14、配 条口 穴、 足三里穴 、承筋穴治疗足下热,不能久立。
15、配 肾俞穴 、委中穴治疗腰嵴背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1~2寸。针刺时应避开胫后动、静脉,深层有胫神经。
灸法:艾炷灸或温 针灸 5~7壮,艾条灸10~15分钟。
文献 摘要
《 针灸甲乙经 》:寒热篡反出,承山主之。阳维之脉令人 腰痛 ,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 太阳 合脯下间,去地一尺所(承山)。
《 针灸大成 》:主 大便不通 ,转筋,痔肿,战栗不能立, 脚气 膝肿,胫酸脚跟痛,筋急痛,霍乱,急食不通,伤寒水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霍乱转筋,大便难。
《太平圣惠方》:腰膝重,起坐难,筋挛急,不可屈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