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大钟 Dàzhōng,出《 灵枢
·经脉》。大,小之对,又同太。钟,指量器,又有聚藏、容受之义,天之所赋为钟(种)。钟,同踵。指穴为经气在踵部藏聚之处,而踵部足之大骨,又如酒钟和钟铃也。踵是足跟部。穴当踝关节下方之足跟部,下大上小,且摇摆善动,亦钟铃之象也。肾主先天,即人精之聚也,此穴在
太溪穴 下5分,当跟腱内缘,为脉气盛大、钟聚之处,故名大钟。杨上善说:“钟注也,此穴是少阴大络别注之处,故曰大钟。”

经属

属 足少阴肾经 。是足少阴肾经的络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中。

取法:先找到 太溪 穴(坐位垂足,由足内踝向后推至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即是太溪穴),向下量半横指,再向后平推至凹陷处即是大钟穴。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跖肌腱和跟腱的前方、跟骨。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支分布。皮下组织疏松,其内的浅静脉向前注入大隐静脉,跟腱前及两侧脂肪组织较多。在跟腱前,有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针经皮肤,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刺入跟腱和胫神经干之间,或刺于神经干上,神经的前方即是与该神经伴行的胫后动脉和静脉。

作用与主治

作用: 益肾 平喘,调理二便

主治:咽喉,胸肺,心神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 咽喉肿痛 ,舌本出血,食噎不下, 咳嗽 咳血 , 哮喘 ,烦心,嗜卧,痴呆
, 疟疾 ,腰嵴强痛, 小便淋沥 ,足跟肿痛, 咽痛 , 气喘 ,咳血,足跟痛, 月经不调 ,咳嗽, 咯血
,癃闭, 尿频 , 遗尿 , 便秘 , 腰痛 ,现代又多用大钟穴治疗 支气管哮喘 , 神经衰弱 ,癔病, 精神分裂症 , 口腔炎
,食道狭窄,尿潴留,精神病, 淋病 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不能深刺,以免刺伤胫神经、胫后动脉,引起脚部运动障碍。

灸法:艾炷灸或温 针灸 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按摩 :拿捏大钟穴,可防治腰痛。

配伍

1、配 中极穴 、 三阴交穴 治尿闭。

2、配 神门穴 、太溪穴治 心悸 , 失眠 。

3、配 定喘穴 、 肾俞穴 、 肺俞穴 、膏 肓俞穴 治 肾虚 气喘。

4、配 肾俞 穴、 关元穴 、三 阴交穴 治月经不调。

5、配肾俞穴、 命门穴 、 膀胱俞穴 、 三焦俞穴 、 委阳穴 治 小便不利 。

文献摘要

《 针灸甲乙经
》:疟,多寒少热,大钟主之。腰嵴相引如解,实则闭癃、凄凄腰嵴痛嗜卧、口中热,虚则腰痛、寒厥烦心闷,大钟主之。大便难,大钟主之。咳、喉中鸣、咳唾血,大钟主之。

《 备急千金要方 》:大钟、 郄门 ,主惊恐畏人,神气不足。大钟、太溪,主烦心满呕。

《针经标幽赋》:用大钟治心内之呆痴。

《循经考穴编》:足跟肿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