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杼穴
穴位 名
大杼 dàzhù,出《 灵枢
.刺节真邪》。别名背俞。释义:大杼。大,大也,多也。杼,古指织布的梭子。大杼名意指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快速上行。大杼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虽散热冷缩为水湿成份较多的凉湿水气,但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并化为上行的强劲风气,上行之气中水湿如同织布的梭子般向上穿梭,故名大杼。
经属
属 足太阳膀胱经 。是 督脉 别络、足 太阳 膀胱经、 手太阳小肠经 的交会穴;又为八会穴之骨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法:低头屈颈,颈背交界处椎骨高突向下推1个椎体,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皮肤有第七颈神经和分布着第一、二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下筋膜致密,由脂肪及纤维束组成。纤维束连于斜方肌表面的背深筋膜与皮肤。副神经在斜方肌前缘中下1/3连接处深进该肌下面,与第三、四颈神经的分支形成神经丛,支配该肌。针经上列结构深进,可进第一肋间隙,或经横突间肌及其韧带,如盲目进针,经胸内筋膜,穿胸膜腔至肺,极易造成气胸。
作用与主治
作用: 祛风解表 ,疏调筋骨,宣肺降逆。
主治: 咳嗽 , 发热 , 头痛 ,肩背痛,颈项拘急,项强, 鼻塞 , 咽喉肿痛 ,伤风头痛 , 咳嗽气急 ,
喘息 喉痹 ,颈项强,热病,胸胁气满,腰脊强痛, 癫痫 ,厥逆, 眩晕 , 虚劳 ,骨髓冷痛, 疟疾 , 感冒 ,喘息,现代又多用大杼穴治疗 支气管炎 ,
肺炎 ,腰背肌痉挛, 骨结核 , 肢体麻木 , 支气管哮喘 , 颈椎病 , 膝关 节 骨质增生 , 咽炎 等。
配伍
1、配 肩中俞穴 、 肩外俞穴 治肩背痛。
2、配夹嵴穴、绝骨穴治颈椎病。
3、配 肩井穴 、 肩中俞 穴、大抒穴、 中府穴 治疗颈椎病。
4、配大抒穴、肩中俞穴治疗肩背疼痛。
5、配 中府 穴、大抒穴、 劳宫穴 、 涌泉穴 、 肾俞穴 治疗咳嗽。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避免伤及肺脏。
灸法: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文献摘要
《 黄帝内经 素问 ·水 热论 》:大杼、膺俞、 缺盆 、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
《 针灸甲乙经 》:颈项痛不可俯仰、头痛、振寒、瘛疭、气实则胁满、挟嵴有寒气、热汗不出、腰背痛,大杼主之。筋癫疾者,身卷挛急,脉大,刺项大经之大杼。
《 针灸 甲乙经》:足太阳、手太阳之会。
《 肘后备急方 》: 风痹 痿厥如何治?大杼、 曲泉 真是妙。
《 针灸大成 》:主筋挛癫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