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肺俞 fèishū,出《 灵枢
·背腧》。肺,为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俞,同“输”或作“腧”,意均同,有转输、运输、输注之义。此穴系肺在背之俞穴,穴在第3胸椎下两旁各1寸5分处,是肺气转输、输注之穴,治肺疾要穴之一,故名之。

经属

属 足太阳膀胱经 。肺之背俞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法:低头屈颈,颈背交界处椎骨高突向下推3个椎体,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骶棘肌。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着第三、四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皮肤由第二、三、四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重叠分布。骶棘肌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后部,纤维向上分面三列,外侧列止于肋骨,称髂肋肌;中间列附于横突,向上可达颞骨乳突,称最长肌;内侧列附于刺突,称刺肌。骶棘肌亦称竖脊肌,受颈、胸、腰部脊神经后支支配。针经骶棘肌外侧更的髂肋肌,可至第三肋间隙内的结构。其胸腔内相对应器官是胸膜腔及肺,不宜深刺。

作用与主治

作用: 养阴清热 ,调理肺气。

主治: 咳嗽 , 气喘 ,胸满,背痛, 潮热 , 盗汗 , 骨蒸 , 吐血 , 鼻塞 , 咯血 , 皮肤瘙痒 ,瘾疹, 骨蒸潮热 , 荨麻疹
,皮肤瘙痒症,咳嗽上气,胸满喘逆, 头项强痛 , 自汗盗汗 , 肺痿 痨瘵 ,吐血唾血,腰脊疼痛, 喉痹 , 眩晕 , 黄疸 , 呕吐 , 癫狂 ,瘈疭
,瘿气, 疠风 ,现代又多用肺俞穴治疗 支气管炎 , 支气管哮喘 , 肺炎 , 肺结核 , 胸膜炎 ,胸背 神经痛
,背部软组织劳损, 百日咳 , 肺气肿 ,颈淋巴结核, 感冒 ,心内膜炎, 肾炎 , 风湿性关节炎 ,腰背痛等。

配伍

1、配 风门穴 治咳嗽喘。

2、配 合谷穴 、 迎香穴 治鼻疾。

3、配 膏肓穴 、 三阴交穴 治骨蒸潮热,盗汗。

4、配 曲池穴 、 血海穴 治皮肤瘙痒,荨 麻疹 。

5、配 列缺穴 、 合谷 穴、 外关穴 治疗 风寒咳嗽 。

6、配 尺泽穴 、 曲池 穴、 大椎穴 治疗 风热咳嗽 。

7、配 太渊穴 、 丰隆穴 、 阴陵泉穴 治痰湿咳嗽。

8、配 血海 穴、曲池穴、 大椎 穴、合谷穴治疗 痤疮 。

9、配曲池穴、血海穴、三 阴交穴 、 风池穴 治疗皮肤瘙痒、 皮疹 等 皮肤病 。

10、配 天突穴 、 定喘穴 、脐中穴治疗 哮喘 发作。

11、配复熘穴、噫嘻穴治盗汗。

12、配 膈俞穴 、 孔最穴 、 太渊 穴、 鱼际穴 治 咳血 。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不可直刺或深刺,以防伤及胸膜及肺脏,引起气胸。

灸法: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文献摘要

《 黄帝内经 素问 》:五藏俞傍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

《黄帝 内经 灵枢·五邪论》: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膺中外俞,背三节五脏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

《铜人腧穴 针灸 图经》:治骨蒸劳, 肺痿咳嗽 。

《 针灸资生经 》:哮喘,按其肺俞穴,痛如锥刺。

《 针灸甲乙经
》:肺寒热、唿吸不得卧、咳上气、呕沫、喘、气相追逐……腰嵴痛,肺俞主之。癫疾憎风、时振寒、不得言、得寒益甚、身热狂走、欲自杀、目反妄见、瘛疚泣出、死不知人,肺俞主之。

《 针灸大成 》:主咳嗽红痰。

《针灸大成》: 太阳 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 心下痞硬 者,当刺太阳肺俞、 肝俞 。

《 备急千金要方 》:心烦上气,灸肺俞,针入五分。治喉痹,气逆咳嗽,口中唾涎,方灸肺俞七壮,灸可随年壮至百壮。灸主黄疸,通治百毒病。

《 医宗金鉴 》:治内伤外感, 咳嗽吐血 ,肺痿 肺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