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腹结 Fùjié,出《 针灸甲乙经
》。别名腹屈、肠窟、肠屈、临窟、长窟、肠窝、肠结、阳窟。腹,脐上下两旁也。”《说文》:“结,缔也,从系吉声。”周与嗣《千字文》:“露结为霜”,有凝结之义。本穴在
府舍 上3寸,为腹气结聚之处,肠之痛结者可舒,而 滑泄 者亦可敛也。位于约当腹部结束衣带之处,临床亦多用于治疗 腹痛
积聚之疾,以其取之有行郁破结之效,故名腹结。

经属

属 足太阴脾经 。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下腹部, 大横 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取法:仰卧, 气海 (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中央向下与 关元 [备注]在下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中央向下4横指处即是 关元穴 之间的中点处即是 气海穴
)旁开6横指,再向下0.2寸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及第十一肋间神经。皮肤由第10、11、12肋间神经外侧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分为脂性层和膜性层,脂性层内的脂肪组织已变薄。针经上列结构后,若再深进,可穿腹膜壁层,经腹膜壁、脏层之间的腹膜腔,达穴位相对应器官有升结肠(右侧),两者的前面还有大网膜,因该血管分布非常丰富,则易刺伤血管而引起出血,如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更应注意。

作用与主治

作用:健脾温中,宣通降逆

主治:腹痛 , 腹泻 , 肠炎 , 大便秘结 ,绕脐疼痛,腹寒 泻痢 , 便秘 , 疝痛 , 细菌性痢疾
,腹膜炎,肠 神经痛 , 肠梗阻 , 泄泻 , 痢疾 , 疝气 ,蛔虫症, 支气管炎 ,阳萎, 脚气 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2寸,局部酸麻重胀。

灸法:艾炷灸或温 针灸 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 :常用拇指指腹轻轻揉按腹结穴,每次1~3分钟,对消化系统有很好的保养作用。

配伍

1、配 天枢穴 、 足三里穴 治腹痛、腹泻。

2、配 中脘穴 、 天枢 穴、灸 神阙穴 治绕脐痛。

3、配气海穴、天枢穴治腹痛。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绕脐痛……注利,腹结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绕脐痛,上冲抢心,腹寒泻痢,咳逆。

《 类经图翼 》主咳逆,绕脐腹痛,中寒泻痢, 心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