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水泉 Shuǐquán,出《 针灸甲乙经 》。水即水液,泉即水泉,肾主水,此穴属本经郄穴,能治 小便淋沥 的水病,故名水泉。

经属

属 足少阴肾经 ,是足少阴肾经的郄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 太溪 直下1寸(指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取法:先找到 太溪穴 (坐位垂足,由足内踝向后推至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即是太溪穴),直下用拇指量1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屈肌支持带、踝管及其内容。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皮下组织内的浅静脉流向大隐静脉,向后外方则归流小隐脉。深筋膜发达,局部增厚,在内踝与舟骨、距骨、跟骨内侧面之间形成屈肌支持带,韧带和跟骨之间形成隧道似的踝管。管又由韧带深面的纤维向跟骨面发出间隔,将通过管内的肌腱之间和血管神经束分开。在踝管内,自前向后排列纤维鞘的内容有: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动静脉及胫神经、(踇)长屈肌(腱)。胫后动脉和胫神经在未入踝管前,发出跟内侧动脉和神经布于跟骨内侧面。

作用与主治

作用:清热 益肾 , 通经活络 。

主治:妇科,前阴及本经脉所过处的疾患:如 月经不调 , 经闭 , 痛经 ,阴挺,妬乳,小便淋沥, 疝气 偏坠,腹中痛,目昏花,月经不调
, 小便不利 ,目视昏花, 腹痛 ,头昏目花,现代又多用水泉穴治疗 子宫脱垂 , 子宫 内膜炎,膀胱痉挛, 闭经
, 月经过少 ,子宫脱垂, 不孕症 , 近视 眼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麻、胀感,可沿肾经循行向上至膝、股内侧,胸腹部。不能深刺,以免刺伤胫神经、胫后动脉,引起足踝肿痛。

灸法:艾炷灸或温 针灸 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按摩 :按揉水泉穴,可防治足跟痛

配伍

1、配 气海穴 、 三阴交穴 治月经不调,痛经。

2、配 承山穴 、 昆仑穴 治足跟痛。

3、配 合谷穴 、 中极穴 、三 阴交穴 、 太冲穴 治经闭。

4、配 关元穴 、 归来穴 、 三阴交 穴治月经不调。

5、配三 阴交 穴、 水分穴 、 肾俞穴 、 膀胱俞穴 治小便不利。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月水不来而多闭、心下痛、目不可远视,水泉主之。

《 备急千金要方 》:水泉、 照海 ,主淋,漏,月水不来而多闷,心下痛。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月事不来,来即多,阴挺出,小便淋沥,腹中痛。

《百症赋》:月潮违限, 天枢 、水泉细详。

《循经考定编》:踝骨痛,偏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