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条口 Tiāokǒu,出《 针灸甲乙经 》。条即长条,口即空隙,此穴位于胫腓骨间的长条空隙之中,故名条口。

经属

属 足阳明胃经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 犊鼻 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取法:坐位屈膝,犊鼻与 外踝尖 之间的中点,胫骨外1横指处。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趾长伸肌、长伸肌。血管、神经分布同 足三里
(有胫前动、静脉。分布着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和隐神经双重分布。

作用与主治

作用: 舒筋活络 , 理气和中 。

主治:治膝、胫、足等疾患:如膝胫酸痛,下肢麻木, 脚气 ,转筋,跗肿,足缓不收,足底热,肩臂不得举,下肢冷痛, 脘腹疼痛 ,下肢 痿痹 ,肩臂痛,肠 疝痛
,膝胫酸痛,两足无力, 腹痛 , 泄泻 ,现又用条口穴治疗膝 关节炎 ,多发性神经炎,下肢 瘫痪 , 肩关节周围炎
, 膝关 节炎,胃痉挛, 肠炎 , 扁桃体炎 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2寸。

灸法:艾炷灸或温 针灸 3~5壮,艾条温灸5~20分钟。

按摩 :用力按揉条口,可治肩关节剧痛、急痛,将艾条对准条口,距皮肤2~3厘米,灸5~10分钟,可治胃肠虚弱、肩臂疼痛、下肢痿痹等疾病。

配伍

1、配 肩髃穴 治 肩周炎 。

2、配 肩髃 穴、 承山穴 治肩周炎。

3、配 承山 穴、 二白穴 治腓肠肌痉挛。

4、配 足三里穴 、承山穴、 承筋穴 治足下热,不能久立。

5、配 厉兑穴 、 三阴交穴 治胫寒不得卧。

6、配 解溪穴 、条口穴、 丘墟穴 、 太白穴 治膝股肿、胻酸转筋。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胫痛,足缓失履, 湿痹 ,足下热,不能久立,条口主之。

《 外台秘要 》:主胫寒不得卧,胫疼,足缓失履,湿痹足下热不能久立。

《 针灸大成 》:主足麻木,风气,足下热,不能久立,足寒膝痛,胫寒湿痹,脚痛胻肿,转筋,足缓不收。

《 备急千金要方 》:条口、三里、承山、 承筋 ,主足下热。 解溪 、条口、 丘墟 、 太白 ,主膝股肿、胻酸转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