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瞳子髎 Tóngzǐliáo,出《 针灸甲乙经 》。别名后曲、鱼尾、 太阳
、前关。名解:瞳,意指瞳子,《玉篇》:“目珠子也。”子,犹人也。《荀子·王霸》:“谁子之与也?”瞳子,意指瞳人,或称瞳孔。目之精华在瞳子,故称目珠为瞳子。《道藏经》:“目,壹子也。童子心神也。”髎,骨之郄。此穴近眼球,横直瞳孔,在目外角骨隙中。瞳子属肾,肾主骨,因名瞳子髎。

经属

属 足少阳胆经 。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面部,目外眦旁约0.5寸,当眶内外侧缘凹陷处。

取法:正坐,目外眦旁,眼眶外侧缘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睑外侧韧带、眶脂体。有颧眶动、静脉。分布着颧面神经和颧颞神经,面神经的颞支。皮肤由眼神经的泪腺神经分布。眼轮匝肌的睑部肌纤维为横纹肌,肌纤维收缩时,可使眼睑闭合。该肌受面神经介支支配。睑外侧韧带由致密结缔组织形成,连接睑外侧联合与颧骨眶面的骨膜和眶结节之间,与睑内侧韧带配合,使眼睑和眼球紧密相贴。针刺不宜过深。

作用与主治

作用: 平肝熄风 , 明目退翳 , 清热消肿 。

主治:头面、眼目等疾患:如 头痛眩晕 , 目赤 痛痒,目泪出,多眵, 目生云翳 , 青盲 雀目 , 眉棱骨痛 , 口眼歪斜 , 喉痹 , 头痛 , 目赤肿痛
, 目翳 ,青盲,怕光羞明, 迎风流泪 ,口眼斜 ,现代又多用瞳子髎治疗血管性头痛, 结膜炎 , 角膜炎
,屈光不正, 夜盲 ,视神经萎缩, 三叉神经痛 , 面神经麻痹 ,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 睑缘炎 ,青少年 近视 眼, 白内障 ,青光眼, 视力减退
,泪囊炎, 夜盲症 等。

配伍

1、配 睛明穴 、 丝竹空穴 、 攒竹穴 治目痛,目赤,目翳。

2、配 头维穴 、 印堂穴 、 太冲穴 治头痛。

3、配 头维 穴、 翳风穴 、 阳白穴 、 颧髎穴 、 合谷穴 治口眼斜。

4、配 合谷 穴、 太阳穴 、 颧髎 穴治三叉 神经痛 。

5、配合谷穴、临泣穴、 睛明 穴治目生内障。

6、配 少泽穴 治妇人乳肿。

7、配 养老穴 、 肝俞穴 、 光明穴 、 太冲 穴治疗 视物昏花 。

刺灸法

刺法:平刺或斜刺0.3~0.5寸,局部有胀痛感。或用 三棱 针点刺出血。

灸法:艾条灸5~10分钟。另一说不宜灸。

按摩 :用两手拇指用力垂直揉按瞳子髎穴,每天早晚各揉按1次,每次1~3分钟,可治目赤肿痛、角膜炎、屈光不正、青光眼等症。

文献摘要

《 针灸 甲乙经》: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 外台秘要 》:青盲无见,远视,目中肤翳白膜。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青盲无所见,远视,目中肤翳,白膜,头痛,目外眦赤痛。

《 针灸资生经 》:目中翳膜,针瞳子髎、 丘墟 。

《 针灸大成 》:目痒,翳白膜,青盲无见,远视,赤痛泪出多眵,内眦痒,头痛,喉痹。

《 类经图翼 》:一云兼 少泽 ,能治妇人乳肿。

《 类经 图翼》:妇人乳肿,针瞳子髎、少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