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头窍阴 Tóuqiàoyīn,出《 针灸甲乙经 》名窍阴;《 圣济总录 》名首窍阴;《 针灸资生经
》名头窍阴。别名枕骨。名解:头,指穴处的部位在头部。窍,孔穴、空窍之意。阴,指穴内物质为阴湿水气。该穴名意指胆经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本穴物质为
浮白穴 下传的水湿云气,在下行本穴的过程中,水湿云气不断散热吸湿,至本穴后则化为天之下部的滞重水湿云气,天之上部如同空窍一般,故名。

经属

属 足少阳胆经 。是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 天冲 与 完骨 的弧形连线的中1/3与下1/3交点, 浮白 穴直下,乳突根部。

取法:先找到 天冲穴 (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3横指处即是天冲穴)和 完骨穴 (耳后明显突起,其下方凹陷处即是完骨穴),二者弧形连线下1/3处即是。

解剖

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耳后肌、枕额肌(枕腹)。皮肤由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双重分布。耳后肌属皮肌,起于乳突的外面,止于耳廓软骨的后面。该肌和枕额肌的枕腹由面神经的分支支配。

作用与主治

作用:平肝 镇痛 , 开窍 聪耳。

主治:头部、五官等疾患:如 头痛 , 眩晕 ,目痛, 耳鸣 , 耳聋 , 喉痹 ,口干, 口苦
,头项痛,耳痛,颈项强痛,现代又多用头窍阴穴治疗神经性耳聋,耳源性眩晕, 三叉神经痛 ,脑膜炎,四肢痉挛 抽搐 , 喉炎 ,神经性耳鸣,甲状腺肿
,脑血管病, 胸痛 , 支气管炎 等。

配伍

1、配 听宫穴 、 听会穴 、 翳风穴 治耳鸣,耳聋。

2、配 内关穴 、 阳陵泉穴 治胸 胁痛 。

3、配 风池穴 、 侠溪穴 、 太冲穴 治眩晕。

4、配 强间穴 治头痛;

5、配 支沟穴 、 太冲 穴、 风池 穴治肝胆火盛之 偏头痛 或巅顶痛。

刺灸法

刺法:平刺0.5~0.8寸,局部有胀重感。

灸法:间接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 :每天早晚各揉按头窍阴穴1次,每次1~3分钟,可改善和治疗耳鸣、耳聋等耳部疾病。

文献摘要

《 针灸 甲乙经》:头痛引颈,窍阴主之。痈疽,窍阴主之。脉风成为厉,管疽发厉,窍阴主之。

《 备急千金要方 》:窍阴、 强间 ,主头痛如锥刺,不可以动。

《 针灸大成 》:主四肢转筋,目痛,头项颔痛引耳嘈嘈,耳鸣无所闻,舌本出血,骨劳,痈、疽、发、厉,手足烦热,汗不出,舌强胁痛,咳逆喉痹,口中恶苦。

《 类经图翼 》:主治四肢转筋,目痛,头项痛,耳鸣,痈疽, 发热 ,手足烦热,汗不出,咳逆,喉痹,舌强,胁痛,口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