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胃仓 Wèicāng,出《 针灸甲乙经
》。名解:胃,胃腑也。仓,存贮聚散之所也。胃仓名意指胃腑的湿热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于胃腑的湿热阳气,至本穴后,因受人体重力场的作用,湿重而热的阳气既不能上行又不能下行,湿热阳气屯留于本穴之中,故名胃仓。

经属

属 足太阳膀胱经 。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取法:肚脐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椎体处,往上推2个椎体,其下缘水平线与肩胛骨脊柱缘的垂直线交点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下后锯肌、骶棘肌。有肋下动、静脉后支。分布着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皮肤由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和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重叠分布。

作用与主治

作用: 和胃健脾 , 消食导滞 。

主治:脾胃、脊背等疾患:如 呕吐呃逆 , 胃脘疼痛 ,腹部膨胀,水谷不消, 水肿 , 肠鸣泄泻 , 便秘 ,脊背痛, 胃脘痛 , 腹胀
满,饮食不下,脊背疼痛, 胃痛 , 小儿食积 ,腹胀,脊背强痛, 消化不良 ,背痛,现又多用胃仓穴治疗 胃炎
,胃或 十二指肠溃疡 , 肠炎 ,胃炎,胃痉挛, 胃溃疡 , 习惯性便秘 ,腰背部软组织疾患等。

配伍

1、配 脾俞穴 、 四缝穴 治腹胀,小儿疳疾。

2、配 足三里穴 治胃痛。

3、配 胃俞穴 、 天枢穴 、 足三里 穴治便秘。

4、配 脾俞 穴、 胃俞 穴、足三里穴、 阴陵泉穴 治慢性 泄泻 。

5、配脾俞穴、 肾俞穴 、 阴陵泉 穴、 三阴交穴 治水肿。

刺灸法

刺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不可深刺,避免伤及内脏。

灸法:艾条灸10~20分钟,或艾柱灸5~10壮。

文献摘要

《铜人腧穴 针灸 图经》:背嵴不得俯仰。

《循经考穴编》: 恶寒 嵴痛,气攻腰胁。

《针灸甲乙经》:腹胀水肿、食欲不下、多寒,胃仓主之。

《 针灸大成 》:主腹满虚胀,水肿,食饮不下,恶寒,背嵴痛不得俯仰。

《太平圣惠方》:腹内虚胀,水食不消,恶寒,不能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