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行间 Xíngjiān,出《 灵枢 ·本输》。名解:“行”,行走、流动、离开也。“间”,二者当中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本穴物质为 大敦穴
传来的湿重水气,至本穴后吸热并循肝经向上传输,气血物质遵循其应有的道路而行,故名“行间穴”。

经属

属 足厥阴肝经 。是足厥阴肝经五输穴的荥穴,五行属火。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取法:坐位,在足背部第1、第2两趾之间连接处的缝纹头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骨间背侧肌。皮肤由腓深神经终末支的内侧支分布。趾蹼外足背与足底的皮肤和皮下筋膜互相移行。针由皮肤、皮下筋穿足背深筋膜,在拇长、短伸肌腱的外侧,穿经腓深神经的末支(或经其内、外侧;第一跖骨动脉行于该神经的外侧,跖背、趾背动脉均有穿支和跖底、趾底动脉吻合),继入第一骨间背侧肌。该肌由足底外侧神经的深支支配。

作用与主治

作用:调理肝肾,清热熄风。

主治:头目、肝肾、前阴、神志等疾患:如 头痛目眩 , 雀目 内障, 目赤 红肿, 迎风流泪 , 疝气 ,茎中痛, 月经不调 , 崩漏带下 ,癓瘕积聚,
遗精白浊 , 遗尿 ,癃闭,厥证,善惊,癫疾, 中风 , 急慢惊风 ,厥 心痛 ,咳逆, 呕吐 ,胸 胁痛 ,少腹肿,手足拘急, 四肢厥冷 , 脚气
红肿,消渴, 便秘 ,身热, 喉痹 ,口眼斜, 头痛 ,目眩, 目赤肿痛 , 青盲 ,胁痛, 小便不利 , 崩漏 , 癫痫 , 痛经 , 带下 ,头顶痛,
眩晕 ,面瘫, 口苦 , 黄疸 , 急躁易怒 , 尿痛 , 经闭 , 月经过多 ,足背肿痛,足趾麻木,现代又用行间穴治疗 神经性头痛 , 高血压
,视神经萎缩,青光眼, 肋间神经痛 , 睾丸炎 ,肠 疝痛 , 消化不良 , 糖尿病 ,雀目, 失眠 , 遗精 , 干湿脚气 , 神经衰弱 , 精神分裂症
,阴茎痛, 功能性子宫出血 ,精神经分裂症,脑血管后遗症,淋疾, 胃脘胀痛 ,呃逆 腹胀 ,急慢性 腰腿痛 ,膝部 扭伤 及慢性劳损, 咳嗽气喘
,齿痛喉痹,疔 疮痈 肿 ,腹膜炎, 牙痛 ,失眠,足跟痛等。

配伍

1、配 神庭穴 治流泪。

2、配 睛明穴 治青光眼、降眼压。

3、配 太冲穴 、 合谷穴 、 风池穴 、 百会穴 治肝火上炎、头痛、眩晕、 衄血 。

4、配 中脘穴 、 肝俞穴 、 胃俞穴 治肝气犯胃之 胃痛 。

5、配 中府穴 、 孔最穴 治肝火犯肺 干咳 或 咯血 。

6、配 睛明 穴、 太阳穴 治疗目赤肿痛。

7、配 环跳穴 、 风市穴 治疗腰膝脚痛。

8、配 百会 穴、 风池 穴、 合谷 穴、 曲池穴 、 太冲 穴治疗 肝阳上亢 所致的 头晕 、头痛、高血压。

9、配百会穴、风池穴、 率谷穴 治疗 偏头痛 。

10、配 三阴交穴 、 地机穴 、 气海穴 治疗痛经。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另有记载:常规消毒后,取毫针略向上斜刺该穴0.5-1寸深,使局部酸胀向足背放射,留针20-30分钟。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 :一边用中指指腹强压行间穴,一边吐气,有轻微疼痛感,重复按压2~3分钟,可缓解头痛、耳呜 耳聋 、失眠。

文献摘

《 黄帝内经 灵枢·厥病》: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行间、太冲。

《 针灸甲乙经 》:溺难痛,白浊,卒疝,少腹肿,咳逆,呕吐,卒阴跳, 腰痛
不可以俯仰,面黑热,腹中膜满,身热厥痛,行间主之。善惊,悲不乐,厥,胫足下热,面尽热。一渴,行间主之。 腹痛
,上抢心,心下满,癃,茎中痛,怒瞋不欲视,泣出,长太息,行间主之。癫疾,短气,呕血,胸背痛,行间主之。喉痹,气厥,口呙,喉咽如扼状,行间主之。月事不利,见血而身反败阴寒,行间主之。

《 备急千金要方 》:主心痛,色苍苍然,如死灰状,然终日不得太息。

《 针灸大成
》:主呕逆,洞泄,遗溺癃闭,消渴嗜饮,善怒,四肢满,转筋,胸胁痛,小腹肿,咳逆呕血,茎中痛,腰痛不可以俯仰,腹中胀,小肠气,肝心痛,色苍苍如死灰状,终日不得太息,口呙,癫疾,短气,
四肢逆冷 ,嗌干 烦渴 ,瞑不欲视,目中泪出,太息,便溺难,七疝 寒疝 ,中风,肝积肥气,发痃疟,妇人小腹肿,面尘脱色,经血过多不止,崩中, 小儿急惊风 。

《 医宗金鉴 》:治 小儿急慢惊风 ,及妇人血蛊癥瘕,浑身肿,单腹胀等证。

《胜玉歌》:行间可治膝肿病。

《百症赋》:行间、 涌泉 ,主消渴之肾竭。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