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阳陵泉 YángLíngquán,出《 灵枢 ·邪气 脏腑 病形》。阳为阴之对,外为阳,陵即丘陵,泉即 水泉
,膝外侧腓骨小头隆起如陵,穴在其下陷中,犹如水泉,故名阳陵泉。

经属

属 足少阳胆经 。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胆的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五行属土。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取法:屈膝90°, 膝关 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即是。

解剖

穴下皮肤、皮下组织、小腿深筋膜、腓骨长肌、腓骨短肌。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及腓深神经处。皮肤由腓肠外侧皮神经分布。腓总神经在窝上角由坐骨神经分离以后,沿着窝外侧壁到腓骨小头的后下方穿腓骨长肌,分为腓浅、深神经。腓浅神经的肌支支配腓骨长、短肌。

作用与主治

作用: 疏肝利胆 、 舒筋活络 。

主治:胆、肝、下肢等疾患:如胸胁支满,胁肋疼痛, 呕吐 胆汁 , 寒热往来 , 头痛 腰痛 , 半身不遂 ,膝股疼痛,下肢麻木,脚胫酸痛,筋挛,筋软,筋痛,
虚劳 失精, 小便不禁 , 遗尿 ,颜面浮肿, 小儿惊风 , 胁痛 , 口苦 ,呕吐,下肢 痿痹 , 脚气 , 黄疸 , 肩痛
,膝髌肿痛,现代又用阳陵泉治疗 肝炎 , 胆囊炎 ,胆道蛔虫症, 高血压 , 肋间神经痛 ,舞蹈病, 坐骨神经痛 , 肩关节周围炎
,下肢疼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炎,胁肋痛, 便秘 ,膝肿痛,肝炎,膝 关节炎 ,下肢 瘫痪 ,踝 扭伤 ,落枕,
腰扭伤 ,臀部肌肉注射后疼痛, 胆结石 ,胆绞痛, 习惯性便秘 等。

配伍

1、配 环跳穴 、 风市穴 、 委中穴 、 悬钟穴 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

2、配 阴陵泉穴 、 中脘穴 治胁肋痛。

3、配人中穴、 中冲穴 、 太冲穴 治小儿惊风。

4、配 曲池穴 治半身不遂。

5、配 日月穴 、 期门穴 、 胆俞穴 、 至阳穴 治黄疸、 胆囊 炎、胆 结石 。

6、配 足三里穴 、 上廉穴 治胸胁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1~1.5寸,局部酸胀感明显,或向下肢远端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 针灸 5~7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 :按摩阳陵泉,能增加胆囊的运动和排空能力,减轻胆囊内压力,缓解胆囊炎等症。

文献摘要

《 黄帝内经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憺憺,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

《 针灸甲乙经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苦,好太息,阳陵泉主之。胁下支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髀痛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阳陵泉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脚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

《 针灸大成 》:主膝伸不得屈,髀枢膝骨冷痹,脚气,膝股内外廉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苦嗌中介然,头面肿,足筋挛。

《 类经图翼 》:主治偏风,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无血色,脚气筋挛。

《玉龙歌》:膝盖红肿 鹤膝风 ,阳陵二穴亦堪攻。

《席弘赋》:最是阳陵泉一穴,膝间疼痛用针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