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阳溪 Yángxī,出《 灵枢 ·本输》。别名 中魁 。溪,同谿。《 黄帝内经 素问
》云:“肉之小会为溪。”凡经气行至凹隙处,取名溪、谷、渊、池、泉、海。此穴为 手阳明大肠经
之所行,居手腕的背侧,其位属阳,当伸拇长肌腱与伸拇短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形似溪涧,故名阳溪。

经属

属手阳明大肠经。是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火。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取法:手掌侧放,拇指伸直向上翘起,腕背桡侧有一凹陷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腱。有头静脉,桡动脉本干及腕背支。分布着桡神经浅支。皮肤由桡神经浅支分布。皮下组织较疏松,有桡动脉的背支经过。手背深筋膜在腕背侧增厚形成腕背侧韧带,针穿该韧带在拇短、长伸肌腱之间达桡侧腕长伸肌腱背侧。以上该穴三肌(腱)均包有指腱鞘,并由桡神经深支支配。

作用与主治

作用: 清热散风 ,通利关节

主治: 头痛 , 目赤肿痛 , 目翳 , 耳聋 , 耳鸣 ,舌本强,吐舌,齿痛, 龋齿 痛, 咽喉肿痛 , 鼻衄 ,鼻鼽, 泄泻 , 消化不良 , 癫狂
,痫证,肩臂疼痛, 半身不遂 , 偏瘫 ,腕痛连肘,腕臂痛,肘臂不举,手腕疼痛无力,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五指 拘挛 ,掌中热
,身热,热病心烦, 疟疾 , 神经性头痛 , 扁桃体炎 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针刺阳溪不能过深,以免损伤筋膜,造成腕部活动受限。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禁瘢痕灸。

按摩 :经常用拇指尖垂直掐按阳溪穴,每次1~3分钟,可以有效防治脑 中风 和高烧不退等症。

配伍

1、配 印堂穴 、 太阳穴 治前头痛。

2、配 阳谷穴 治 目赤 肿痛。

3、配 合谷穴 治咽喉肿痛。

4、配 阳池穴 、 阳谷 穴治腕 关节痛 。

5、配 解溪穴 治 心悸怔忡 。

6、配 解溪 穴、 神门穴 治 惊悸 、怔忡。

7、配 大陵穴 、 太冲穴 治目赤肿痛。

8、配 三间穴 、 间使穴 、 膈俞穴 治呃逆。

9、配 列缺穴 治腕部腱鞘病。

10、配 偏历穴 、 列缺 穴治头项痛。

文献摘要

《 备急千金要方 》:主臂腕外侧痛不举。

《 医宗金鉴 》:主治热病烦心,瘾疹痂疥,厥逆头痛,咽喉肿痛及狂妄,惊恐见鬼等证。

《 针灸甲乙经 》:热病烦心,目,目痛泣出,厥逆头痛,胸满不得息,阳溪主之。疟,寒甚,阳溪主之。痂疥,阳溪主之。

《 针灸大成 》:主狂言喜笑见鬼,热病烦心,目风赤烂有翳,厥逆头痛,胸满不得息,寒热疟疾,寒嗽呕沫, 喉痹 ,耳鸣,耳聋,惊掣肘臂不举,痂疥。

《 针灸资生经 》: 牙痛 ,屈手大指本节后陷中(阳溪穴),灸三壮,初灸觉病牙痒,再灸觉牙有声,三壮痛止,永不复作,左痛灸右,右痛灸左。

《席弘赋》:牙痛 腰痛 并咽痹, 二间 阳溪疾怎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