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阴都 Yīndū,出《 针灸甲乙经 》。别名食宫。阴为阳之对,指腹部,都即都会,此穴在腹部,为足少阴和冲脉之气会聚之处,故名阴都。

经属

属 足少阴肾经 ,是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取法:仰卧,胸剑联合与肚脐连线中点,再旁开半横指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及鞘内腹直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血管、神经分布同 石关 。皮肤由第七、八、九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

作用与主治

作用:调理胃肠,宽胸降逆

主治:胸腹部等疾患,如 胸满气逆 , 胁肋胀痛 , 呕吐 , 胃痛 , 腹胀 ,肠鸣,便难,不孕, 盗汗 , 疟疾 , 泄泻 , 便秘
, 腹痛 , 腹泻 , 月经不调 ,现代又多用阴都穴治疗 肺气肿 , 胸膜炎 , 支气管哮喘 , 胃炎 ,
支气管炎 , 哮喘 ,肺气肿, 结膜炎 ,角膜白斑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胃脘部。不可深刺,以防刺伤胃。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按摩 :中间三指指腹摩阴都穴、 中脘穴 ,可治胃胀、胃痛、 恶心 等

配伍

配 建里穴 、 足三里穴 治腹胀,肠鸣,腹痛。

配 天枢穴 、 中脘 穴、 支沟穴 、 足三里 穴治便秘。

配 大椎穴 、 间使穴 、 陶道穴 、 后溪穴 治疟疾。

文献摘要

《 针灸 甲乙经》:身寒热,阴都主之。心满气逆,阴都主之。

《 针灸大成 》:肺胀膨膨,气抢胁下热满痛,阴都、 太渊 、 肺俞 。

《针灸集成》:盗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