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阴陵泉 Yīnlíngquán,出《 灵枢 ·热病》。别名阴之陵泉。阴为阳之对,陵指山陵,泉即 水泉
,内为阴,穴在胫骨内侧髁下缘陷中,如山陵下之水泉,故名阴陵泉。

经属

属 足太阴脾经 。是足太阴脾经五输穴的合穴,五行属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取法: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向上推,抵 膝关 节下,胫骨向内上弯曲凹陷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缝匠肌(腱)、半膜肌及半腱肌(腱)、肌。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分布着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皮肤由隐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隐神经之外,还有与神经伴行的大隐静脉。该静脉正行于该穴的皮下,针刺应注意避开。针穿小腿深筋膜,经胫骨粗隆内侧的缝匠肌、半膜肌及半腱肌等各肌附着处的肌腱,向后经胫骨内侧缘进入腘肌。以上诸肌由股神经、坐骨神经等支配。膝下内动脉,发自腘动脉,向内下方,经胫侧副韧带和胫骨内侧髁之间,参加膝关节网,并发支营养胫骨及附近肌腱。

作用与主治

作用:清利温热, 健脾理气 , 益肾 调经 , 通经活络

主治: 腹胀 , 水肿 , 小便不利 或失禁,阴茎痛,妇人阴痛, 遗精 , 阳痿 ,膝痛, 黄疸 , 腹痛 , 食欲不振 , 消化不良 , 霍乱吐泻 ,
泄泻 , 急性肠炎 , 慢性肠炎 , 细菌性痢疾 , 遗尿 ,尿失禁,尿潴留, 月经不调 , 痛经 , 阴道炎 ,
赤白带下 , 疝瘕 , 脚气 ,腹膜炎, 尿路感染 ,肠 疝痛 ,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膝 关节炎 ,下肢麻痹,膝胫酸痛, 痢疾 , 便秘 , 肾炎
,腹水, 失眠 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1.0~2.0寸,局部有酸、麻、胀感并沿着小腿内侧向下扩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 针灸 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 :双手轻握膝下处,屈曲拇指,指尖由下向上出力揉按阴陵泉穴,每次揉按1~3分钟,可缓解腹痛、膝痛等症。

配伍

1、配 三阴交穴 治腹寒。

2、配 水分穴 治水肿。

3、配三 阴交穴 、 日月穴 、 至阳穴 、 胆俞穴 、 阳纲穴 治黄疸。

4、配 足三里穴 、 上巨虚穴 治腹胀、 腹泻 。

5、配 中极穴 、 膀胱俞穴 、 三阴交 穴治小便不利。

6、配 水道穴 、 中极 穴、复熘穴治水肿。

7、配 肝俞穴 、 至阳 穴治黄疸。

文献摘要

《 黄帝内经 灵枢·四时气》: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黄帝 内经 灵枢·热病》:热病挟脐急痛,胸胁满,取之 涌泉 与阴陵泉。

《 针灸甲乙经 》:腹中气盛,腹胀逆,不得卧,阴陵泉主之。肾 腰痛
不可俯仰,阴陵泉主之。溏,不化食,寒热不节,阴陵泉主之。妇人阴中痛,少腹坚急痛,阴陵泉主之。

《 针灸大成 》: 霍乱 ,阴陵泉、 承山 、 解溪 、 太白 。

《 备急千金要方 》:阴陵泉、 关元 ,主寒热不节,肾病不可俯仰,气癃 尿黄 ;阴陵泉、 阳陵泉 ,主失禁遗尿不自知;阴陵泉、 隐白 ,主胸中热,暴泄。

《 千金翼方 》:水肿不得卧,灸阴陵泉百壮。

《杂病穴法歌》:心胸痞满阴陵泉。 小便不通 阴陵泉。

《百症赋》:阴陵泉、 水分 ,去水肿之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