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章门 Zhāngmén,出《 脉经 》。别名长平(《 针灸甲乙经 》),胁髎(《 针灸 甲乙经》),脾募(《 千金翼方 》),季胁(《 针灸大全
》)。名解:章,障也。山丘上平者亦曰章,又是障的意思。犹云障碍也。门,禁要守护也。《广雅·释诂》:“门,守也。”《 难经
·第四十五难》:“脏会季肋。”注:“季肋,章门穴。”本穴既是八会穴之脏会,又是脾之募穴,五脏皆禀于脾。脏病取此穴治之,其效显明,取之,犹开四章之门,以通痞塞之气也,故名章门。穴在腋中线,当第11浮肋游离端,穴处犹如平顶之山丘,正当古代章服启闭之处。

经属

属 足厥阴肝经 。脾经募穴,八会穴之一,脏会章门;肝经与胆经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侧腹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

取法:正坐,屈肘合腋, 肘尖 所指处,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章门穴。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肤由第十一、十二胸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分布。以上诸肌均由第五至十二对胸神经前支和髂腹下社经、髂腹股沟神经支配。穴位下腹腔内相对应器官为升结肠、小肠(右)、降结肠(左)。

作用与主治

作用:健脾消痞、利腰强膝、理气散结, 清利湿热 。

主治:脾胃、肝肾等疾患:如口干,食噎, 呕吐 , 饮食不化 , 脘腹胀满 ,胸胁满痛,背强 腰痛 ,癖块积聚,肠鸣, 泄泻 , 久痢 不止, 大便秘结
,羸瘦, 疝气 , 血尿 ,白浊,腰痛, 中风 ,胸胁支满,惊风, 咳嗽 , 喘息 ,四肢懈惰, 黄疸 ,脾痈, 腹痛 , 腹胀 ,泄泻, 胁痛 ,痞块,
小儿疳积 ,肠 疝痛 ,胸胁痛,烦热气短, 胸闷 肢倦,腰嵴酸痛,腰嵴痛,现代又用章门穴治疗肝脾大, 肝炎 , 肠炎
, 消化不良 ,肠寄生虫, 高血压 ,膈肌痉挛, 胸膜炎 , 肺结核 , 支气管哮喘 ,腹膜炎, 膀胱炎 , 肾炎
,肝脾肿大,肠炎等。

配伍

1、配 足三里穴 、 梁门穴 治腹胀。

2、配 内关穴 、 阳陵泉穴 治胸胁痛。

3、配 足三里 穴、 太白穴 治呕吐。

4、配足三里穴治 荨麻疹 、组织胺过敏症

5、配 天枢穴 、 脾俞穴 、 中脘穴 、足三里穴治肝脾不和之腹胀、痞块、胁痛、泄泻、消瘦

6、配 肾俞穴 、 肝俞穴 、 水道穴 、 京门穴 、 阴陵泉穴 、 三阴交穴 、 阳谷穴 、 气海穴 治 肝硬化腹水 、肾炎。

刺灸法

刺法:一般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直刺0.8~1寸,侧腹部有酸胀感,并可向腹后壁放散。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 :腹痛、腹胀时用拇指指腹轻柔地按摩,一般持续3~5分钟,即可缓解。

注意:章门穴右侧深部当肝脏的下缘,左侧深部为脾脏的下缘,因此,针刺时针尖不宜向肝脏或脾脏方向深刺,以免造成肝、脾损伤。

文献摘要

《脉经》:关脉缓,其人不欲食,此胃气不调,脾胃不足,宜服平胃丸、补脾汤,针章门补之。

《针灸甲乙经》:奔豚,腹胀肿,章门主之。腹中肠鸣盈盈然,食不化,胁痛不得卧,烦,热中,不嗜食,胸胁支满,喘息而冲膈,呕, 心痛
,及伤饱,身黄疾,骨羸瘦,章门主之。腰痛不得转侧,章门主之。腰清嵴强,四肢懈惰,善怒,咳,少气,郁然不得息,厥逆,肩不可举,马刀瘘,章门主之。

《 备急千金要方 》:主心痛而呕。主四肢懈惰,喜怒。主食饮不化,入腹还出,热中,不嗜食,若吞,而闻食臭伤饱,身黄酸痛羸瘦。

《 类经图翼 》:主治两胁积气如卵石,膨胀肠鸣,食不化,胸胁痛。

《 医宗金鉴 》:主治痞块多灸左边,肾积灸两边。

《胜玉歌》:经年或变劳怯者,痞满脐旁章门决。

《百症赋》:胸胁支满何疗,章门、 不容 细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