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中渎 Zhōngdú,出《 针灸甲乙经 》。《 医学纲目 》作中犊。中即中间,渎即河流,此穴在股外侧两筋之中,形如河流,故名中渎。

经属

属 足少阳胆经 。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大腿外侧,当 风市 下2寸,或腘横纹上5寸,股外侧肌与股二头肌之间。

取法:先找到风市(直立垂手,手掌并拢伸直,中指指尖处即是 风市穴 ),直下量3横指处即是中渎穴。

解剖

穴下皮肤、皮下组织、髂胫束、股外侧肌、股中间肌。皮肤由股外侧皮神经。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阔筋,在肌二头肌外侧入股外侧肌,直抵股骨表面的骨膜。前肌由坐骨神经支配,后肌由股神经支配。

作用与主治

作用: 舒筋活络 、 祛风散寒

主治:腰腿疾患:如腰胯疼痛,下肢 痿痹 , 腰膝酸痛 ,筋痹不仁 , 半身不遂 , 脚气
,下肢痿痹麻木,现代又用中渎穴治疗 坐骨神经痛 ,膝 关节炎 ,腓肠肌痉挛等。

配伍

1、配 环跳穴 、 阳陵泉穴 、 足三里穴 治下肢痿痹。

2、配 阴市穴 治下肢外侧凉麻、疼痛。

3、配 环跳 穴、风市穴、 膝阳关穴 、 阳陵泉 穴、 足三里 穴治 中风 后遗症、下肢 瘫痪 及 小儿麻痹症 。

刺灸法

刺法:直刺1~1.5寸,局部有胀重感。

灸法:艾炷灸或温 针灸 3~5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 : 胆囊 有问题的人,按中渎穴肯定很痛,每天坚持敲打中渎穴对胆囊有保健和调理作用。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治寒气在分肉间,痛上下,痹不仁,中渎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寒气入于分肉之间,痛攻上下,筋痹不仁。

《 针灸大成 》:痿,针中渎、环跳,灸足三里、 肺俞 。

中都穴

穴位图

穴位 名

中都 Zhōngdū,出《 针灸甲乙经
》。别名中郄、太阴。名解:“中”,与外相对,指穴之内部。“都”,都市之意。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气在此云集天之下部。本穴物质为 蠡沟穴
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聚集而成一个水湿气场,所处为天之下部,本穴如同肝经气血的集散之地,故名“中都穴”。

经属

属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之郄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 内踝尖 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取法:正坐或仰卧位,先在内踝尖上7寸的胫骨内侧面作一水平线,当胫骨内侧面的上中1/3交点处取穴。或坐位,内踝尖与 阴陵泉 (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向上推,抵
膝关 节下,胫骨向内上弯曲凹陷处即是 阴陵泉穴 )连线之中点上半横指处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imgs/20200608174355_88450.gif)。皮肤由隐神经分布。隐神经是股神经中最长的皮神经,由股部穿股腘管,在膝关节的内侧,缝匠肌与股薄肌之间,穿小腿深筋膜,伴大隐静脉下至小腿内侧,沿胫骨内侧缘下降,至小腿下三分之一处分为二支布于小腿内侧和足背内侧的皮肤。

作用与主治

作用: 疏肝理气 , 调经止血 。

主治:肝肾、少腹等疾患:如 疝气 , 遗精 , 崩漏 , 产后恶露不尽 ,少腹满痛,肠澼,手足拘急,脚胫枯瘦 ,
湿痹 ,胫内廉红肿, 腹痛 , 泄泻 ,恶露不尽, 胁痛 ,下肢 痿痹 ,现代又用中都穴治疗 急性肝炎 ,下肢 神经痛 ,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
月经不调 , 带下 ,少腹痛, 泻痢 , 盆腔炎 阴暴痛, 腹胀 腹痛, 痢疾 泄泻, 肠炎 ,急性 肝炎 ,膝 关节炎 症,下肢麻痹疼痛,足软无力, 喉炎
等。

配伍

1、配 合谷穴 、 曲池穴 、 中渚穴 、 液门穴 治疗 四肢浮肿 。

2、配 血海穴 、 三阴交穴 治 月经过多 和崩漏、产后恶露不绝。

3、配 合谷 穴、 次髎穴 、三 阴交穴 治 痛经 。

4、配 脾俞穴 、阴陵泉穴治白带症。

5、配 足三里穴 、 梁丘穴 治肝木乘土之腹胀、泄泻。

6、配 太冲穴 治疝气。

7、配 三阴交 穴、阴陵泉穴、 膝阳关穴 、 膝关穴 、 伏兔穴 、 箕门穴 治下肢痿痹瘫痛。

刺灸法

刺法:平刺0.5~0.8寸。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文献摘要

《 针灸 甲乙经》:肠澼,中郄主之。崩中,腹上下痛,中郄主之。

《 备急千金要方 》:主足下热,胫寒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妇人崩中,因产恶露不绝。

《 针灸大成 》:四肢浮肿,中都、合谷、 曲池 、 中渚 、 液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