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中府 ZhōngFǔ,出《 素问 ·离合 真邪论》。别名膺俞、膺中俞、府中俞、膺中外俞、肺募。手太阴脉起于中焦,本穴当中气聚汇之处,故名中府。

经属

属 手太阴肺经 。是肺的募穴;手太阴肺经、 足太阴脾经 的交会穴。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胸前壁的外上方, 云门 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取法:正立,双手叉腰,锁骨外侧端下方有一凹陷,该处再向下1横指即是。

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肌筋膜、胸大肌、胸小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分布着锁骨上神经中支,胸前神经的分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皮肤由颈丛的锁骨上神经中间支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胸肩峰动脉的终末支穿胸肌及其筋膜至皮下组织及皮肤。胸肌筋膜覆盖于胸大、小肌,两肌之间有来自臂丛的胸前神经和胸肩峰动脉胸肌支,支配并营养此两肌。

作用与主治

作用: 止咳平喘 ,清泻 肺热 , 健脾补气

主治: 咳嗽 , 气喘 ,少气不得息, 肺炎 , 支气管炎 , 哮喘 , 肺结核 , 肺脓疡 ,支气管扩张,胸中胀闷,胸中烦热,鼻流浊涕, 喉痹 , 胸痛
,咳吐脓血, 呕吐 , 嗳气吞酸 ,不下食, 腹胀 ,肩背痛, 瘿瘤 ,汗出,奔豚上下腹中与腰相引痛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或向胸壁外侧斜刺0.5~1.0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前胸及上肢放散。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造成气胸。深刺进入腋窝内,应注意向外避开臂丛神经及腋动、静脉。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 :每天坚持按摩中府,可强化淋巴循环,减轻 胸闷 、肩背痛。

配伍

1、配 大椎穴 、 孔最穴 治肺炎。

2、配 太溪穴 、 太渊穴 、 足三里穴 治肺结核。

3、配 定喘穴 、 内关穴 、 膻中穴 治 支气管哮喘 。

4、配 间使穴 、 合谷穴 治面肿。

5、配 云门穴 、 天府穴 、 华盖穴 、 肺俞穴 治哮喘。

6、配 风门穴 、 合谷 穴治寒热、喉痹。

7、配 肺俞 穴治外感咳嗽。

8、配肺俞穴、 大椎 穴治外感咳嗽。

9、配复熘穴治肺燥热咳嗽。

10、配 意舍穴 治胸满。

文献摘要

《 黄帝内经 素问·水热穴论》: 大杼 、膺俞、 缺盆 、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

《 针灸甲乙经 》:手足太阴之会。

《 针灸 甲乙经》:肺系急,胸中痛 , 恶寒
,胸满悒悒然,善呕胆,胸中热,喘,逆气,气相追逐,多浊唾,不得息,肩背风,汗出,面、腹肿,膈中食饐,不下食,喉痹,肩息肺胀,皮肤骨痛,寒热,烦满,中府主之。

《 备急千金要方 》:奔豚上下腹中与腰相引痛,灸中府百壮。上气咳逆,短气,气满食不下,灸肺募五十壮。

《 针灸大成 》:主腹胀,四肢肿,食不下,喘气胸满,肩背痛,呕啘, 咳逆上气
,肺系急,肺寒热,胸悚悚,胆热呕逆,咳唾浊涕,风汗出,皮痛面肿,少气不得卧,伤寒胸中热,飞尸遁疰,瘿瘤。

《备急千金要方》:中府、 阳交 ,主喉痹,胃满塞,寒热。

《 千金翼方 》:身体烦热针中府,又灸绝骨五十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