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图

穴位 名

子宫 zǐgōng,出《 备急千金要方 》。《 针灸大全 》列作奇穴。别名侠玉泉、肖必。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 中极 旁开3寸。

取法:耻骨联合中点上缘上1横指,旁开4横指处即是。

穴位解剖

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浅层有髂腹下神经和腹壁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髂腹股沟神经的肌支和腹壁下动脉分布;再深层可进入腹腔刺及小肠。有腹内、外斜肌,腹横肌;并有腹壁浅动、静脉,髂腹下神经及其伴行的动、静脉通过。

作用与主治

作用: 调经 理气,升提下陷

主治:阴挺, 月经不调 , 痛经 , 崩漏 ,不孕, 不孕症 ,附件炎, 盆腔炎 , 膀胱炎 ,肾盂 肾炎 ,
睾丸炎 , 阑尾炎 , 疝气 , 腰痛 , 尿频 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2寸,局部有酸胀感,可向外生殖器放散。针刺不能过深,以免穿过腹肌进入腹膜腔,刺伤内脏。孕妇禁针。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按摩 :用中指指腹垂直轻揉子宫穴,每次3~5分钟,可以治 女子不孕 、 子宫脱垂 、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生殖系统疾病。

穴位配伍

配 足三里穴 治子宫脱垂。

配 三阴交穴 、 隐白穴 治 功能性子宫出血 。

配 归来穴 、 关元穴 、 筑宾穴 、三 阴交穴 治 前列腺炎 。

配 关元 穴、 气海穴 、 三阴交 穴治子宫脱垂。

文献摘要

《 针灸大成 》:子宫二穴,在中极两旁各开三寸。针二寸,灸二七壮,治妇人久无子嗣。

《 针灸 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子宫,奇穴。……灸三至七壮。主治妇人不孕、子宫血肿、子宫内膜炎,亦治肠 疝痛 、睾丸炎、 阑尾 炎。

紫宫穴

穴位图

穴位 名

紫宫 Zǐgōng,出《 针灸甲乙经 》。紫宫为星名,在此指帝王所居之处,此穴在 玉堂 上,又相当于心脏部位,故名紫宫。

穴位经属

属 任脉

定位与取法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2肋间。

取法:在胸部,由锁骨往下数第2肋间,平第2肋间,当前正中线上即是。

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起始腱、胸骨体。主要布有第二四肋间神经的前皮支和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

作用与主治

作用:宽胸 止咳 、清 利咽喉

主治:胸肺疾患:如 咳嗽 , 气喘 , 吐血 ,唾如白胶,胸胁支满, 胸痛 , 喉痹 ,咽塞,饮食不下,咳嗽,呃逆, 胸闷 , 呕吐
,食不下,心烦,两乳肿痛 ,烦心咳嗽, 呕吐痰涎 ,胸膺疼痛,现代又用紫宫穴治疗 支气管炎 , 哮喘
,支气管扩张, 肺结核 , 胸膜炎 ,食道痉挛等。

刺灸法

刺法:平刺0.3~0.5寸,局部沉胀。

灸法: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按摩 :用中间三指按揉紫宫穴5~15分钟,可治咳嗽、气喘、胸痛、支 气管炎 、呕吐等症。

穴位配伍

配 中庭穴 、 涌泉穴 治胸胁支满。

配 中庭 穴、 胆俞穴 治饮食不下。

配 玉堂穴 、 太溪穴 治 咳逆上气 ,心烦。

配 廉泉穴 、 天突穴 治喉痹、咽塞。

配 内关穴 、 膻中穴 治胸痛。

配 肺俞穴 、 风门穴 、 天突 穴治 咳喘 。

文献摘要

《 针灸 甲乙经》:胸胁支满,痹痛,骨疼,饮食不下,呕逆气上,烦心,紫宫主之。

《 针灸大成 》:主胸胁支满,胸膺骨痛,饮食不下,呕逆上气,烦心,咳逆吐血,唾如白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