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案1(肠梗阻)

杜某,女,8岁。

以腹痛2天于1959年5月10日入院。

检查见左下腹压痛,腹肌紧张。血常规:白细胞33.5×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8%。大便常规:有蛔虫卵。腹部X线提示右下腹部有少量积气,有液平面,两肺下叶有炎性改变。西医诊断:肠梗阻(粪石型);蛔虫病;两肺下叶肺炎。症见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形体消瘦,左下腹痛有硬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中医诊断:腹痛,燥粪内结证。治以逐下燥结。方用大柴胡汤加厚朴,2剂。

处方:柴胡14g,黄芩10.5g,姜半夏10.5g,枳实10.5g,杭芍药10.5g,生大黄10.5g(后下),生姜10.5g,大枣2枚,厚朴7g。

二诊:服上药后便下多次,便内有硬结,便后自觉舒畅,腹痛减轻,精神好转。血常规:白细胞14.3×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76%。继服上方3剂。

三诊:腹部时有隐痛,余无明显不适。X线透视示心肺未见异常,右下腹有少量积气,未见液平面。上方去生大黄,杭芍加量至18g。

四诊:自觉症状消失,X线透视胸腹无异常,肺部炎症消失。痊愈出院。

【按语】中医学认为“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凡肠腑外伤、食积、热郁、湿阻等均可导致肠腑气机阻滞,传导障碍,清浊不分,积于肠内,发为腹痛。本例为粪石型梗阻,系脏腑功能失常,肠道功能障碍而致的气机痞塞,肠道不通,不通则痛。依据肠腑功能,治则以通为用。且患者合并有肺炎,肺与大肠相表里,故方用大柴胡汤加厚朴以逐下燥结,通里攻下,不仅排除梗阻,而且促进了肺炎的治愈。大柴胡汤首见于东汉医家张仲景所撰写的《伤寒杂病论》,是和解少阳、攻下实邪的常用方,全方和解与通下并用,表里同治而愈。

腹痛案2(慢性结肠炎)

杨某,女,34岁,工人。

初诊(1992年9月26日):腹胀,乏力,左下腹疼痛5年余。曾住院检查为“浅表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经治疗未见好转,体重由80kg降至65kg。现症:腹胀,左下腹疼,头晕,心慌,腰酸病,手足发凉,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缓。降结肠区压痛。中医诊断:腹痛,脾虚腹胀证。治宜健脾养胃,行气止痛。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厚朴。

处方:党参17.5g,姜半夏10.5g,白术10.5g,茯苓14g,陈皮10.5g,甘草10.5g,广木香3.5g,砂仁7g(后下),生姜10.5g,大枣2枚,厚朴10.5g。每日1剂,连服6剂。

二诊(1992年10月6日):腹胀,左下腹痛,腰酸困消失,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改用补中益气汤加桂枝。

处方:黄芪35g,当归10.5g,党参17.5g,白术10.5g,升麻7g,柴胡7g,陈皮10.5g,茯苓14g,甘草10.5g,生姜10.5g,大枣2枚,桂枝10.5g。每日1剂,连服10剂。

三诊(1992年10月17日):诸症消失,舌苔薄白,脉缓。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按语】本例腹痛以胀痛为主,结合脉证为脾虚气滞证。香砂六君子汤出自《医方集解》,为健脾理气和胃之良方。全方以四君子汤化裁而来,方义如吴谦《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注柯韵伯阐发之论述较详。本例乃脾虚胃弱,无力推动,不通则痛所致,故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厚朴消胀止痛。因久病脾虚,化源不足,气虚不能通达四肢而致四肢发凉;心主血,血虚不能养心,则心慌、头晕。故继用补中益气汤加桂枝益气温经通阳而获效。此为攻补兼施之治法。

作者:米烈汉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