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柴胡汤加大黄治疗经期高热

王占玺治验:

女性,34岁。经期因被雨淋,当晚突然高热,体温40.0℃,即服复方磺胺甲唑片、复方阿司匹林、羚翘解毒丸、藿香正气水等,均无效。汗多,汗出后仍然恶寒发热,多半为先寒后热,发热仍可达40.0℃,伴有恶心、口苦、头晕、食欲不振、头顶部疼痛。大便二日未排,尿深黄,时值经期来临5天,舌质红、苔薄黄稍腻,脉象弦滑而数。拟小柴胡汤加味。

方药:

柴胡20克,黄芩10克,半夏12克,甘草3克,生姜10克,大枣4枚(去核),白芍12克,香橼10克,酒大黄5克。每日煎1剂,分2次服用。服第一煎后,体温下降至正常,翌晨排大便一次,连服3剂后,除感乏力外,余无不适。

注释:

《伤寒论》144条云:“妇人中风八九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他症如恶心、口苦、食欲不振、头顶痛,乃为邪热客于少阳经脉,气机不畅所致。故以小柴胡汤治之。所加香橼为之理气,所加大黄为之泄热,热邪无郁结之地,症状自然逃遁。

约言:

经期高热,大便数日不解,苔黄,脉数者,小柴胡汤加大黄治之。

2.小柴胡汤治疗变态反应性亚败血症

房定亚治验:

女性,36岁。住院前,曾患过慢性特发性黄疸、风湿性关节炎。入院时:慢性病容,皮肤巩膜黄染,发热达41℃,每次发热持续4~6小时,退热后体温降至正常,四肢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全身反复出现一过性皮疹,奇痒,舌质淡,苔厚腻、少津,脉缓无力。查体:心肺无异常,肝肋下可触及,脾不大,浅表淋巴结不大。化验:白细胞14.4×109/L,嗜中性粒细胞66%,淋巴细胞32%,嗜酸性粒细胞2%,血培养阴性。布氏杆菌凝集试验1∶40。红斑狼疮细胞阴性。类风湿因子阴性。肝功正常。骨质及关节间隙无明显变化。经用清瘟败毒散、清骨散、清开灵等治疗无效。病至3月,正值经期,又发高热41℃,寒热往来,神昏谵语,全身满布猩红热样皮疹,四肢关节肿痛不可屈伸,舌红、苔黄厚,脉细数。诊为热入血室,投小柴胡汤治之。

方药:

小柴胡汤原方,柴胡、黄芩、半夏、太子参、甘草、生姜、大枣(原文未写分量)。一日服2剂,每4小时服一次。患者上午10时服药,1小时后体温降至37.2℃,2小时后降至35.6℃,继服6剂,体温未再升高。改用橘皮竹茹汤调理,后又用当归芍药散加牛膝调治,后两次月经来潮,均未发热,病情稳定,予以出院。

注释:

此例是经用西药又经用中医名方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改用小柴胡汤而治愈的,所以显得平静中有神奇,轻灵中有精义。房定亚先生原是北京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院长,精通经方,思路敏捷,善于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病,此例可谓佐证。病人所表现的不定时寒热往来,特别是就诊时的经期高热,符合“热入血室”证,仅据此就可以放胆用小柴胡汤治疗。《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云:“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来,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本篇还有两条言及热入血室证,均以少阳经邪热不解而拟法,小柴胡汤为首先之方。笔者每遇经期前后的寒热证,必用小柴胡汤治疗,疗效是肯定的。从此例可以悟道,小柴胡汤虽仅七味,但其功效却是非凡的。

约言:

持续发热,退热后四肢关节疼痛,全身反复出现皮疹,奇痒,舌质淡,苔厚腻、少津,脉缓无力。诊为变态反应性亚败血症,小柴胡汤主之。

3.小柴胡汤合四物汤治疗肝郁不孕

聂惠民治验:

23岁,婚后曾孕一胎,稍劳而流产。而后断续四年,月经延期量少、色黑,经行腹痛,心烦易怒,胸胁满闷,舌尖红、苔薄白,脉沉弦细。证属肝郁不孕,治以解郁调经益肾法,取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加减治之。

方药:

柴胡10克,党参10克,黄芩10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生熟地各10克,淫羊藿10克,制香附6克,姜、枣引。调治两个月受孕,足月娩一女婴,母子健康。

注释:

小柴胡汤本为少阳经病而设,但经方的深邃就在于“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少阳经脉与厥阴经脉相表里,小柴胡汤在外可以和解少阳,在内可以疏肝解郁。此例因流产后心情失畅,久之肝郁不舒,气郁日久形成血瘀,影响冲任二脉之功能,故四年未孕。今用小柴胡汤舒达肝郁,加之四物汤补血调经,又配以香附理气解郁,淫羊藿益肾温宫。全方合力疏肝解郁,补血调经,涵养冲任,故调理两月,喜庆受孕。

约言:

继发不孕,月经延期,经量不多,胸胁苦满,此肝郁所发,小柴胡汤合四物汤治之。

4.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视力减退

张伯礼治验:

女性,51岁,右眼视力下降伴视物变形5个月。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6,黄斑中心凹反光不见。OCT提示:右眼黄斑区局限性神经上皮脱离。纳食可,二便调。脉细,苔薄质黯。诊为视直如曲之气滞水停证。治以舒畅三焦,行气利水。予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

方药:

柴胡8克,黄芩15克,党参10克,姜半夏10克,炙甘草10克,赤芍10克,当归10块,茯苓12克,泽泻10克,生白术10克,防风10克,连翘15克。服用30剂,右眼视力略有提高,视物变形减轻,查右眼视力0.8。在原方基础上酌情加减,再服60剂,右眼视物变形消失。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8。黄斑区散在黄灰色斑点,中心凹反光可见。复查:右眼黄斑区神经上皮脱离消失。

注释:

老年性黄斑变性,亦属眼科疑难杂病。本例以小柴胡汤舒畅气机,当归芍药散养血活瘀,其中白术、茯苓、泽泻健脾渗湿利水。两方合用,能扶正祛邪,平调寒热,升清降浊,津气与膜络并调,可使三焦津气通利而目明,对治疗色素上皮功能障碍所致浆液性脱离病症很有针对性。

约言:

视力减退,诊为老年性黄斑变性,辨证为气滞水停证,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治之。

5.小柴胡汤治疗定性肌无力

陈慎吾治验:

女性,12岁。患定性肌无力1年,经中西医治疗罔效。症状:每天上午11时许出现全身肌无力,不能行走,但欲寐,约2小时后自行缓解,后如常人。现已休学一年。舌苔薄白,脉弦细。此午时发病,乃阴阳交接失序所致。治当调和阴阳法,小柴胡汤主之。

方药:

柴胡25克,党参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3剂,水煎服。服药后症状减去大半,继服3剂,症状消失。后随访20年,身体健康,病未复发。

注释:

如此不多见的怪症,而用方药平淡的小柴胡汤治愈,使人惊叹。惊叹之余,也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辨证准确,选对主方,什么怪症中医都是可以治疗的。此症在午时发作,午时当一阴生,若一阴不生,与阳气不能顺接,便会生病。而小柴胡汤正是宣通内外,疏利三焦,调和阴阳之方,凡定时发作之疾,均可考虑用此方治之。

约言:

每日上午巳时,定性肌无力,缓解后如常人,小柴胡汤主之。

6.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感冒结胸

赵守真治验:

男性,泥工。感受外邪,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思饮食,前医以人参败毒散治之,身热咳嗽略减,旋即寒热往来,心下胀闷,又改柴胡桂枝汤治之,数剂仍不解。求诊之曰:“口苦咽干,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心烦不思食”,俨然小柴胡汤证,但用之不效。试以手按心下,则觉甚痛,脉滑,苔腻,此少阳结胸证也,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之。

方药:

柴胡21克,清半夏10克,黄芩6克,党参6克,全瓜蒌15克,黄连2.4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谓之3剂可愈。数日来云:“药后病如失,果如先生言,现唯口乏味身委顿而已。”按脉平和,属病后虚弱,疏予归芪异功散加神曲、山药,益气血,补脾胃,以培元气。

注释:

小柴胡汤与小陷胸汤合用,前人谓“柴陷汤”。临床用之甚多。赵守真先生在《治验回忆录》中有一治验,其症状如小柴胡汤证,服之不效,先生以手按其心下,病者言痛甚,查舌苔白滑,先生云:此乃“柴胡小陷胸汤之合病也”。并引用《伤寒论》138条,“心下痞,按之痛者,小陷胸汤主之”加以佐证。此例一般医者很容易取小柴胡汤治疗,因为他的主诉基本与小柴胡汤证吻合,而赵守真先生以举手之劳,就辨明了它的性质不单单属于小柴胡汤证,而是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证,即柴陷汤证。足见抓主症,是非常重要的辨证方法,否则就会被标症所迷惑。

约言:

柴胡证,心下痞,按之痛者,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之。

7.小柴胡汤合温胆汤治疗精神痴呆

陈瑞春治验:

女性,16岁。精神呆滞,眼神不宁,少言寡语,时而烦躁,甚则夜间出走,纳谷少,舌苔黄腻,脉象弦实略数,小柴胡汤合温胆汤加减治之。

方药:

柴胡10克,太子参15克,黄芩10克,黄连3克,法半夏10克,郁金10克,茯苓15克,枳壳10克,竹茹15克,陈皮10克,石菖蒲6克,炙远志6克,虎杖15克,胆南星6克。每日1剂,分两次水煎,稍凉服。随症加减,治疗半年余,病愈复学。

注释:

此例为女性学生,16岁,学习成绩优良,因家庭经济困顿而苦恼,渐之形成抑郁症。陈瑞春诊为胆胃湿热、肝郁化火证,拟上方治之。10剂即明显见效,后随症加入绿萼梅、合欢皮、夜交藤,或合甘麦大枣汤。治疗半年后复学,随访半年,未复发。此方名为柴胡温胆汤,即小柴胡汤去姜、枣合温胆汤(或黄连温胆汤)而成。是方可以治疗由肝胆湿热、肝郁化火所致的烦躁、失眠、耳鸣、惊悸、期前收缩、精神抑郁等疾患。

约言:

肝胆湿热不解,郁而伤神,精神呆滞,少言寡语,苔腻脉弦者,小柴胡汤合温胆汤治之。

8.大柴胡汤加郁金、栀子等治疗肝胃燥热证

赵守真治验:

女性。每不如意,即性情急躁,胸胁胀痛,心下痞硬,按之即痛,口苦舌燥,尿黄便结,此肝燥胃热也,宜大柴胡汤加调气药治之。

方药:

柴胡12克,炒白芍12克,炒枳实10克,黄芩10克,清半夏10克,生大黄10克(后下),生姜10克,大枣5枚(擘),炒香附10克,青皮10克,郁金10克,栀子1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服后顿觉心胸朗爽,须臾大便数行,呕痛顿失。

注释:

《伤寒论》103条云:“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即愈。”此条为少阳病兼里实之证。当和解少阳并通里实治之。赵守真先生认为,若是杂病,当用解郁疏肝、清热调胃法,并在其《治验回忆录》中有案例佐证。对于方中是否应用大黄,笔者认为,既是通腑泻实,就应当有大黄,且大黄为解除热邪之要药,不可偏废。

约言:

胸胁胀痛,心下痞硬,溲黄便结,此肝燥胃热也,大柴胡汤加调气药治之。

9.大柴胡汤加金钱草、滑石等治疗胆囊炎

岳美中治验:

女性,李某。右季肋部有自发痛与压痛感,常有微热,并出现恶心,食欲不振,腹部胀满,鼓肠嗳气,脉象弦大。西医诊为“胆囊炎”,要求用中药治疗。脉证合参,系胆府不通、阳明壅热所致,大柴胡汤加金钱草、滑石治之。

方药:

柴胡12克,白芍9克,枳实6克,生川大黄6克,黄芩9克,半夏9克,生姜15克,大枣4枚(擘),金钱草24克,滑石12克,鸡内金12克。服7剂,食欲好转,鼓肠、嗳气大减。再进4剂,胁痛亦轻,微热未退,改用小柴胡汤加鳖甲、青蒿、秦艽、郁金治之。

注释:

大柴胡汤本为少阳热邪未解,阳明热势壅盛而设。岳美中先生以此方和解少阳,泻下热结。是方重用生姜以制呕恶,加金钱草以利胆清热,滑石利尿泄热,鸡内金化食消积。用治胆结石乃属对证之举。

岳美中先生可谓善用经方之大家,在《岳美中医案集》中,有88篇医案,以经方为题者26篇,占全书篇目的30.79%。他认为经方在方药组织上“法度严谨,十分精当”;后人对《伤寒论》的方子,要“精读熟记,至少要背诵有证有方的条文,对于其方药、分量、煎法也要下一番功夫。”笔者认为,对于经方的学习与应用,真正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方会有所心悟。浅尝辄止,特别是学而不用,是无法掌握经方真谛的。

约言:

右季肋部有痛感,常有微热,恶心,食欲不振,腹部胀满,脉象弦大,大柴胡汤主之。

10.大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慢性肝炎

岳美中治验:

男性,33岁。患慢性肝炎,经治疗年余,仍有轻度黄疸不退,谷丙转氨酶1570U/L,于1971年会诊。脉左关浮弦,右脉滑数,舌中部有干黄苔。自诉胁微痛,心下痞满。综合分析,为少阳阳明并病而阳明病重。取大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之。

方药:

柴胡9克,枳实6克,白芍9克,川大黄6克,清半夏9克,黄芩9克,生姜12克,大枣4枚(擘),瓜蒌30块,川黄连3克。水煎服,7剂。复诊时,谷丙转氨酶降至428U/L。方药对证,续进10剂,谷丙转氨酶正常,出院。

注释:

大柴胡汤证为“少阳证少,阳明证多”,是方能消除心下、胸胁郁窒感,舌苔黄燥,容易便秘,腹肌紧张等。而小陷胸汤的应用指证为:心下痞满,按之略有疼痛感。若将两个方子合起来,就具有解热、消痞、泻实、除烦、缓痛等作用。岳美中先生说:“左脉浮弦为柴胡汤证,右脉滑大为陷胸汤证,因之取大柴胡汤、小陷胸汤合剂治之。”左脉浮弦者,肝胆疾也;右脉滑大者,胃中郁滞也。大柴胡汤可以清解肝胆之郁滞,而小陷胸汤可以清除胃脘处之郁滞,两者结合,可谓强强联合,应用于肝胆、脾胃之实证(包括实热、湿热、气滞血瘀等),必中的无误。

约言:

慢性肝炎,肝功异常,右胁痛,心下痞满,脉弦数,此湿热寓于肝经也,大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之。

11.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治疗阳黄

朱炳林治验:

中年女性,行胆囊切除术后,寒热交作,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并出现黄疸。邀中医会诊:恶寒发热,右上腹疼痛,胸胁苦满,干呕,尿黄,大便日行四次且灼热不舒,舌质红赤、苔白,脉象弦数。诊为少阳阳明同病,大柴胡汤与茵陈蒿汤加味治之。

方药:

柴胡6克,黄芩6克,法半夏6克,枳壳9克,白芍9克,大黄9克,茵陈15克,栀子6克,金钱草12克。3剂症状大减,6剂而愈。

注释:

寒热交作、胸胁苦满,显系少阳病;而尿黄、干呕、大便灼热,乃阳明热结也,故取大柴胡汤清解少阳,茵陈蒿汤清泄阳明。朱氏指出,大黄为必用之品,否则热滞难解。日人汤本求真说:“本方(指大柴胡汤)非主疏通大便,以驱除病毒为目的。迄至其减尽为止,不拘便通之多少也。亦可持长用之,至病毒完全消失为止。假令泻下用本方,亦自能止泻者也”(摘自:汤本求真.《皇汉医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82)。大黄之泄热解毒,为历代医家所公认。有人识大黄为“虎狼”辈药,这是不正确的。“纸上得来终觉浅”,只有自己反复应用,才会对药物的性能有所了解。

约言:

胆囊切除后,右上腹部仍疼痛不息,寒热交作,并有黄染,湿热未尽也,以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治之。

12.大柴胡汤加地黄治疗伴有高血压的糖尿病

大塚敬节治验:

男性,56岁,形体肥胖。主诉为左肩强凝和全身的麻木感,有时手指肌肉发生轻微痉挛。血压为174/108mmHg。腹部膨胀,但软弱无力。脉沉小,尿糖1.0%,尿蛋白阴性。开始给予肾气丸治疗,服药二周,病情无变化。继服二周,亦无变化。患者委婉地要求调换药方。虽然没有明显的胸胁苦满,但还是试验性地用大柴胡汤治之。

方药:

柴胡6克,半夏4克,生姜4克,黄芩、芍药、大枣各3克,枳实2克,大黄3克,地黄8克。服药二周后肩强凝和麻木感消失。尿糖降至0.5%,血压152/84mmHg。继服四周后,尿糖0.2%,血压146/86mmHg。

三个月后,尿糖转为阴性。血压保持在130/80mmHg。

注释:

大柴胡汤诊疗高血压并发糖尿病,并非少见,但如此小剂量的应用,且又是用于高血压这样的实证,值得借鉴。

约言:

形体肥胖,腹部膨胀,糖尿病伴有高血压者,大柴胡汤加味主之。

13.大柴胡汤加金钱草、郁金等治疗胆结石

侯振民治验:

女性,56岁。患胆结石准备手术,因患有严重心脏病、心衰等,医院不敢开刀,病情日渐加剧。院方请求中医会诊,由印会河教授应诊。刻诊:依据病人状态,贸然用攻,心有不释,住院病人,应严密观察,纵有虚脱危症,可及时抢救,不致偾事。投以峻剂,大柴胡汤加金钱草、郁金治之。

方药:

柴胡15克,枳壳9克,半夏9克,黄芩15克,赤芍15克,大黄9克(后下),茵陈30克,郁金9克,川金钱草60克,蒲公英30克,瓜蒌30克。此为基本方,另加鸡内金9克,芒硝9克(后下)。服1剂,大便狂泻十余次,痛减十之七八,再服1剂,痛已解除,所有胆道症状均已消失。病人家属在倒便盆时,发现盆底有砂砾状物,倾动有声。后经化验,此物为胆石,泥沙型。后减轻用量,服10余剂而出院。

注释:

印会河生前系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著名中医学家,所主编的《中医学概论》作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第一本中医教材,不仅填补了中医学的空白,也奠定了印会河在中医学界的地位。印会河临床经验丰富,倡导“抓主症”的辨证思路,在中医界影响很大。此例患有严重心脏病,显系虚极危候;但又患胆石症,与心衰相比,从虚从实?西医已放弃手术治疗,不敢承担风险,对此病情,多数医者会畏缩不前,印先生用大柴胡汤加大剂量金钱草、茵陈、蒲公英等治之,仅服1剂便获显效。后从便盆中查出砂砾样结石,这样的治验委实罕见。

约言:

胆石症,痛剧,虽有虚证,攻邪为上,大柴胡汤加金钱草、茵陈、蒲公英、鸡内金、芒硝治之。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