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焦脾胃论治失眠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邪客》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详细分析了脾胃影响人类睡眠的机制。

蔡慎初教授根据自身长期实践,临证将不寐的病因病机化简归纳为三方面:

①痰湿阻滞、升降失和。患者多因饮食无节,或嗜贪酒饮,或喜食肥甘,或情绪怫郁、木郁乘土,进而损伤脾胃,痰湿内生,壅滞中焦,致使脾不升阳、胃不降浊,中焦斡旋不利,妨碍心肾交泰而寐不安。

②气血亏虚、心肾无资。患者多因饥饱无常,或恣食生冷,或诸病劳损,而致后天脾胃虚弱,纳化失常,气血资生乏源,心肾无以得资而难上下沟通,发为不寐。

③寒热虚实错杂、气机逆乱久病。患者往往上下俱损,虚实夹杂而难愈,寒热互结于中焦,枢机不畅,水火交通受阻,浊阴扰乱心神所致。

蔡教授治疗不寐从三个角度入手:

①注重化痰,调畅枢机。

②补气养血,建中为要。

③寒热同调,虚实兼顾。

医案举隅

曾某,女性,66岁,退休。

顽固性失眠10余年,长期需服用右佐克匹隆、唑吡坦每日各1片方能入眠,但睡眠质量仍较浅,稍有风吹草动便易醒易惊,醒后难再寐,后上述症状加重,服用西药效果仍欠佳,遂转中医求诊,是证除失眠心烦为主诉外,伴随眩晕、耳鸣、目涩、口中异味感、纳差、腹胀、腰膝酸软、大便溏结不调,舌红苔薄腻,脉细弦。

辨证为寒热虚实参杂,脾胃气机逆乱,心肾上下失交。

治以半夏泻心汤合酸枣仁汤加减。

处方:姜半夏12g,黄连3g,黄芩10g,炙甘草6g,干姜5g,党参15g,酸枣仁30g,川芎9g,茯神30g,知母6g,谷芽30g,麦芽30g,珍珠母30g,生龙齿15g。

7剂,分早晚温服。

二诊时诉睡眠维持时间较前加强,腹胀、纳差明显改善,仍诉有入睡困难,耳鸣、腰酸仍存,处方加减后如下:远志10g,石菖蒲15g,郁金10g,姜半夏12g,黄连3g,黄芩10g,炙甘草6g,干姜5g,党参15g,酸枣仁30g,川芎9g,茯神30g,知母6g,谷芽30g,麦芽30g,珍珠母30g,生龙齿15g。

继服7剂。后上述主症均减轻,右佐克匹隆、唑吡坦均减至0.5片,后守方加减1年余西药安眠药逐步停用,失眠逐渐治愈。

按语:本例患者属顽固性失眠,寒热错杂,气机逆乱,诸恙迭起,上有心烦、眩晕、耳鸣、目涩、口中异味感,下有纳差、腹胀、腰膝酸软、大便糖结不调,可谓上下交损,病情错综复杂。

此时蔡教授分析当治在中焦,方能恢复枢机,上下交泰,心肾始交。故投之以半夏泻心汤以求辛开苦降,斡旋气机,佐以酸枣仁汤安神定志。脾为太阴,胃属阳明。二者体现着一阴一阳,一升一降,一燥一湿,具有辛开苦降作用的半夏泻心汤正与脾胃的特性相符合。

方中黄芩伍半夏,一寒一温,辛开苦降,顺阴阳之性而调和阴阳。黄连苦寒助离火(心火)下降,入于坤(脾)土之中,以助神安。半夏既能健脾燥湿、和胃止呕、消痞散结,解决了“胃不和则卧不安”问题,又能有交通阴阳的作用。再配伍酸枣仁、茯神和胃运牌,补虚助眠;知母润燥滋阴,川芎活血行气,远志、石菖蒲、郁金开窍安神,谷麦芽消食助运。诸药共投,辛开苦降,原机活法,恢复脾胃、心肾之正常运行。

作者:叶人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