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男青年,半个月前骑摩托不慎翻车,排气管把小腿内侧烫伤,以致皮肤肌肉溃烂。经西医烫伤专科治疗半个月,肌肉溃烂未见好转,疼痛依然。

于1998 年8月15日,经人扶撑着前来我所诊治。

患者中等身材,面色微黑,双眉紧锁,一脸痛苦的表情。经查看,小腿内侧约50cm2大小的皮肤溃烂,臭气难闻,疼痛不已。脉数,舌淡红,苔白;烦热(体温37.5℃),头痛,恶风,有汗,口干不欲饮水,食欲尚可,小便淡黄,大便稍结、两天1次。

患者说,因伤口疼痛影响睡眠,半个月来体重减轻了4kg。纵观以上诸症发现:发热、头痛、恶风、有汗,即桂枝汤证具备,因便结由来已久,属于习惯性问题,所以考虑先投予桂枝汤治疗,并依方后规定服药。

服药3天后,于8
月18日复诊。患者说,服药后出汗比以前多了许多。恶风、头痛及伤口疼痛均有明显减轻,皮肤肌肉溃烂处也日渐愈合,体温已经恢复到正常状态。根据以上症状,改投玉屏风散加当归善后。

2个月后,电话随访,得知服药后伤口日渐愈合,现在一切如前,小腿内侧烫伤处已经平复,稍有淡淡的疤痕。

临证心悟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诊治烫伤的病案。我没有依据现行中医学的病因病机去辨证施治,而是走方证相对应的路子。临床疗效表明这是一条值得深入研究的路子。

有人认为方证辨证仅仅是辨证施治的低级阶段,其实并不尽然。这一个病例如果按照辨证施治的思路,一般会做如下的分析:由于强热作用于人体,热毒入侵,气血瘀滞,所以皮肉腐烂。病人烦热低烧、疼痛不已、小便淡黄、大便稍结、脉象频数等脉症,都是热毒入侵荣血,气血瘀滞的根据。

治疗方法除了外敷的中草药之外,应该考虑清热泻火、凉血活血,黄连解毒汤与犀角地黄汤合方可能是首选的方药。这样的理法方药和经过方证辨证的桂枝汤证可谓是天南地北。

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同一个病人,为什么两种不同的辨证方法会有这样大的差异呢?

经方医学的核心是方证辨证,在方基本不变或者尽量少变的前提下,如何去抓住主症,抓住方证,做到方证相对应,这才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要练好这一手基本功,需要在学习方向对头的前提下慢慢地去完成。

正如清代名医徐灵胎所说的那样:“余始亦疑其有错乱,乃探求三十年,而后悟其所以然之故,于是不类经而类方。盖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此从流溯源之法,病无遁形矣!”

另一个中医学家喻嘉言,以医术专精而冠绝一时,著有《寓意草》《尚论篇》《医门法律》等书。他在临床也擅用经方,但他却不这样认为。《寓意草》中所载病案大部分为经方验案,如以理中汤治愈疟疾、痢疾、痞块、溺水,以桃核承气汤加附子、肉桂治愈伤寒坏症的两腿偻废等。

喻嘉言强调治病必先识病,强调病与药的相关性。他说:“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大家慢慢去体会这两位医家的话,自己去思考到底哪一位有道理?

本文摘自《娄绍昆经方医案医话》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