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刘老取其方中半夏、黄芩两药用之。《内经》曰:“辛走气,辛以散之,散痞者,必以辛为助。”半夏辛温,入脾、胃经,可燥湿化痰,散结消痞,又降逆止呃。病位在心下,《内经》:“苦先入心,以苦泻之,泻心者,必以苦为主。”故取黄芩,其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效,可达泄热开痞之功。两药相用,即体现了全方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意。

《内经》曰:“阴阳不交曰痞,上下不通为满,欲通上下,交阴阳,必和其中,所谓中者,脾胃是也,脾不足者,以甘补之。”而刘老弃方中生甘草,以炙甘草代之,乃其甘补之效更甚,以此“中气得和,上下得通,阴阳得位,则痞除热消而病解”。在临床运用时,刘老常将此两味药与左金丸共用之,肝胃左右处之,胃弱肝乘,故临床中,非肝火犯胃证,刘老亦使用左金丸之故,两者均是临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常用方,一来,左金丸与半夏泻心汤均用黄连,合用以增泄热开痞之效,二来,吴茱萸可佐制黄连、黄芩之苦寒,使得泻火无凉遏之弊,同时可引黄连入肝经,以泻肝防其乘土。

医案举隅

初诊:郭某,男,65岁,教师,2016年6月初诊。

患者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泻,便后痛减,自行服用“肠炎灵”后缓解。后上症反复发作,且日益加重,就诊于贵州省人民医院,经肠镜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并予药物治疗后好转(具体不详),但未治愈。今为求中医治疗就诊于我院国医堂门诊。症状表现为胃脘痞满,恶心欲吐,肢冷,纳差,大便溏黏不爽,便时不畅,肛门灼热,舌淡红,苔黄腻,

脉濡数。

诊断为“痢疾”,治以温中健脾,清热燥湿为法,拟方如下:半夏9g,黄芩10g,干姜10g,人参10g,黄连6g,大枣10g,炙甘草20g,槟榔10g,大腹皮10g。

二诊:1个月后复诊,诸症较前缓解,继以温中健脾,清热燥湿为法,增强健脾燥湿之功,拟方如下:半夏9g,黄芩10g,干姜10g,人参10g,黄连6g,大枣10g,炙甘草20g,白头翁20g,大腹皮10g。

三诊:3个月后复诊,药后诸症消失。

【按语】中焦阳虚,湿热蕴结肠胃之证,常见胃脘痞满,呕吐或嗳气,口中黏腻,饮食减少,大便溏黏不爽,便时不畅,或带黏液,肛门灼热,舌淡红,苔黄腻,脉濡数等。多由中气虚弱,运化失健,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蕴结胃肠,阻滞气机所致,或因湿热蕴结肠胃,日久不解,损伤脾阳而得。方中半夏燥湿,开结除痞,降逆止呕;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干姜配人参、炙甘草、大枣温补中阳,益气健脾,以成温中健脾,清热燥湿,开结除痞之方。

作者:唐东昕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