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李某,53岁,内蒙古人,初诊日期:2023年02月03日。

主诉:左侧头部疼痛1年,加重2周。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头面部红色疱疹,伴刀割样疼痛,无瘙痒及渗出,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带状疱疹”,后以阿昔洛韦片、甲钴胺片口服,后局部皮疹逐渐好转,遗留左侧头部疼痛。2周前患者头疼症状加重,严重影响睡眠,故来诊。刻下症:精神紧张、焦虑,左侧头部刀割样疼痛,夜间加重,表面无皮疹,局部无瘙痒及渗出,头面部麻木感,神疲乏力,口苦,心烦、心慌,食欲一般,无恶心呕吐,食后腹胀,喜饮热水,睡眠差,入睡困难,大便及小便尚可。舌淡暗,舌下脉络明显,苔薄,脉细涩。既往史:焦虑抑郁状态多年,口服西酞普兰、劳拉西泮、思诺思等药物。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诊断:头痛(蛇串疮);辨六经为寒热错杂之厥阴病兼血瘀,处方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

柴胡10g,桂枝10g,干姜6g,天花粉15g,黄芩10g,龙骨30g,牡蛎30g,茯苓15g,川芎15g,赤芍20g,牡丹皮15g,板蓝根15g,全蝎6g,桃仁6g,甘草6g。3付,水煎服,早晚分服。

结果:服上方3付后,患者头痛自觉减半,可平稳入睡。

按语

带状疱疹中医称之为“蛇串疮”,针对本病的治疗,临床已积累了诸多“专病专方”,如龙胆泻肝汤、瓜蒌甘草红花汤等,不可否认这些方剂对本病的疗效,然而机械的套用专病专方则违背了我们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理念。

“辨六经,辨方证”的思路不仅适用于内科疾病,皮肤疾病同样适。本患者主症为头痛,头痛可见于表证亦可见于里证,考虑患者病程较长,且无其他表证征象,故头痛应考虑里证或半表半里证。患者口苦、心烦、眠差提示有上热征象,饮食后腹胀、喜饮热水考虑为下寒,因此辨六经为寒热错杂之厥阴病。此外,患者血瘀征象较为明显,疼痛夜间加重、舌质暗、舌下脉络曲张均提示血瘀。综上,本例辨为厥阴病夹瘀,处方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活血化瘀之桂枝茯苓丸,加全蝎以通络止痛,板蓝根以解蛇串疮遗留之毒,龙骨合方中牡蛎以重镇安神、助眠解郁。

本患者整体呈上热下寒之厥阴病,临证当注意厥阴病与多经合病的辨别,马家驹老师在《六经入门讲记》中强调“厥阴病绝不是阳明太阴合病,也不是少阳太阴合病。我们一定要明白病位不同,治疗原则就不同,虽然都是寒热错杂,但这里的寒和热,不是病位在里,这里的热是半表半里的热,这里的寒是半表半里的寒,半表半里的寒热错杂需要和解,而里证的寒热错杂,只需要有热清热、有寒散寒即可”。

此外,桂枝茯苓丸适用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之瘀血阻滞明显者,临床常与四逆散配合使用以气血并调。现代医家常用桂枝茯苓丸治疗慢性病、久有瘀血疼痛者。

作者:木易火耳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