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临床模拟练习-每日一案(第449期)
张某,男,3岁。
患儿感寒又兼伤食,症见:发热汗出,气逆咳嗽,病已7日,经治疗病仍不解。伴有每日午后壮热加重,彻夜咳嗽不休,不能合目。小便黄少,大便3日未行。舌苔微黄而燥,脉滑数,指纹色紫。
处方:██。
服上药1剂后,当晚咳嗽大减,能食入睡,次日大便通,咳嗽、高热得愈。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半夏泻心汤(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徐某,男,42岁,1958年8月起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大便日2~4次、呈稀糊状,腹胀多矢气,曾在长春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肝炎”,治疗10个月出院。
此后因病情反复发作,5年中先后4次住院,每次均有明显之肠胃症状。1964年元月住入本院,8月7日会诊。
经治医师报告:病人肝功能正常,谷丙转氨酶略高,在150~180单位之间。惟消化道症状明显,8个月来多次应用表飞鸣、胃舒平、酵母片、黄连素……治疗,终未收效。
现仍食欲不振,口微苦,食已胃脘满闷腹胀,干噫食臭,午后脘部胀甚,矢气不畅,甚则烦闷懒言,不欲室外活动,睡眠不佳,每夜2~4小时,肝区时痛。望其体形矮胖,舌苔白润微黄,脉沉而有力,右关略虚。
为寒热夹杂,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的慢性胃肠功能失调病症。取用仲景半夏泻心汤,以调和之。
党参9克,清半夏9克,干姜4.5克,炙甘草4.5克,黄芩9克,黄连3克,大枣4枚(擘)。
以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再煎取200毫升,早晚分服,日一剂。
药后诸症逐渐减轻,服至40余剂时,患者自作总结云:治疗月余在5个方面有明显改善。
食欲增进,食已脘中胀闷未作,腹胀有时只轻微发作,此其一。
精力较前充沛,喜欢散步及室外活动,时间略长也不感疲劳,此其二。
大便基本上一日一次,大便时排出多量气体,消化较好此其三。
肝区疼痛基本消失,有时微作,少时即逝此其四。
睡眠增加,中午亦可睡半小时许,此其五。
多年之病,功效明显,后因晚间入睡不快,转服养心安神之剂。(岳美中医案)
解说:病程既久,反复发作,脾胃虚弱于前;便溏腹胀,神疲懒言,口干微苦,舌苔微黄,寒热错杂于后。
终至气机痞塞,升降失常而见心下痞满,干噫食臭,矢气不畅。用半夏泻心汤补益脾胃,辛开苦降,调理寒热,毕数功于一役也。坚持服用,终使顽疾尽拔。
原文复习
《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之第十七》: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各家论述
黄元御:但满而不痛者,此里阴上逆,而为痞也,柴胡汤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参、甘、姜、枣,温补中脘之虚寒,黄芩、黄连,清泻上焦之郁热,半夏降浊阴而消痞满也。方以半夏名,因原有呕证,下后气愈逆而呕愈增也。
成无己:阴邪传里者,则留于心下为痞,以心下为阴受气之分,与半夏泻心汤以通其痞。经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此之谓也。
辛入肺而散气,半夏之辛,以散结气;苦入心而泄热,黄芩、黄连之苦,以泻痞热;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缓之。
吴谦:若但满而不痛,此为虚热气逆之痞,即有呕而发热之少阳证,柴胡汤亦不中与之。法当治痞也,宜半夏泻心汤主之。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