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某,女,73岁,2013年6月2日初诊。

主诉:头晕心慌伴腹泻半月余。

病史:半月前,患者外出旅游时因汽车追尾而受到惊吓,出现头晕、心慌、腹泻等症状,整天没有精神,困乏欲睡。因患者平时有病经常来找我开中药,这次服西药无明显疗效,又来求治。

既往有冠心病史6年,心律失常(房颤)史2年,经常服西药控制心率,平时也很少发作心慌。

刻诊:精神差,头晕,阵发性心慌,惊惕不安,晨起为重,心口窝处满闷,无气短,白天困乏欲睡,夜眠差,出汗,畏冷,6月天已经热了还穿衣较厚。无发热无口苦咽干,口不干不渴,纳差,大便溏泻,每日3~4次,过去大便也不成形但是每天1次,没有现在的大便稀。小便频而色白,过去小便不频。舌暗,舌体胖大,苔白水滑,脉沉细数,叁伍不调。

血压115/65mmHg。心电图示:1.心房纤颤。心率98次/分。2.ST-T段改变。

六经脉证解析:精神差,困乏欲睡,眠差,心口窝、心下满闷,出汗,畏冷小便频而色白,舌暗,舌体胖大,苔白水滑,脉沉细数,叁伍不调,为少阴病,真阳虚损,下焦之气冲逆。

头晕,阵发性心慌,惊惕不安,心下满闷,纳差,大便溏,每日3~4次,舌体胖大,苔白水滑,脉沉细数,叁伍不调,为太阴病,虚寒水饮上逆。

六经辨证:太阴少阴合病。

病机:真阳亏虚,阴寒饮盛,气机逆乱,水饮上逆凌心,下注滑肠。

治疗:四逆汤合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炮附子15g,干姜20g,炙甘草20g,桂枝30g,生白术20g,茯苓30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生姜30g(切片),大枣10枚(掰开)。5剂,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二诊:患者说,药后感到心里平和,头晕心慌、惊惕不安减轻,心下满闷也有所减轻,仍怕冷,困乏想睡。原方炮附子加至30g,又开5剂。

三诊:患者自述症状大有改善,最大的效果就是已经没有怕冷、大便次数多和尿频的现象了。能去公园散步了,感觉还没有完全好转,要求再服几剂,又开5剂。患者诸症基本消失,已经恢复到此次病前比较稳定的身体状况。

六经方证病机辨析思路

该案患者年高,加之慢性病久而素体真阳不足。虽有心律失常慢性房颤,却因平时坚持服药控制病情,能使身体阴阳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基本稳定状态而不经常出现症状。

此次发病是因受到极度惊吓而引起,《素问·举痛论》说:“惊则气乱……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这个气乱即全身气机紊乱,主要涉及上焦的心气和下焦的肾气,继而引起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加重阳气损伤,从而使原有中焦内停的寒饮上逆于上焦而出现头晕、心慌、惊惕不安;下注于下焦而出现大便溏泄、次数增多及尿频色白等诸症。

该案证候病机关键就是真阳亏虚,阴寒饮盛,气机逆乱。也就是说,下焦真阳虚损,加之惊则气乱,“腹气必虚而气冲于上”(《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下焦水饮亦上逆凌心,上冒清空,下注滑肠。

《伤寒论》第277条说:“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四逆汤是四逆辈的代表方,方证病机为真阳虚衰,阴寒内盛。太阴病和少阴病都可以用这个方子回阳救逆,温阳化饮,通阳益气。

该案患者真阳虚损是病机的关键,所以主方就用四逆汤扶真阳,温中阳,化寒饮。

《伤寒论》第21条说:“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伤寒论》第22条说:“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证病机为真阳亏虚,气上冲胸,应用该方可温阳祛寒降逆气。

《伤寒论》第28条说:“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胡希恕先生说:“此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应遵《医宗金鉴》之说法改去桂为去芍为当。”(《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从条文来分析,笔者个人认为:桂枝去芍药应是符合仲景原意的。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证病机为表不解,里虚水饮不化而冲逆。在该案中用之有多重功效:不仅能调和营卫而止汗,而且能通阳化气,降饮气上逆而止惊悸眩晕,还能化水饮、养胃气而止泻。

这个方子从药证上来看,也都符合该案的证候病机。《本经》说桂枝:“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在该案中,其关键功效在于可入上焦降逆气,又能补中益气。

《本经》说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在该案中,可化气利水而止泻治尿频,又可降逆宁心定悸。

《本经》说白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在该案中可入太阴中焦渗湿止泻,祛饮,止汗。

作者:毛进军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