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2020年9月19日。患者,丁,男,23岁,西排职工。

主诉:腹泻5天,加重一天。

患者,体形瘦高,麦黄肤色,素不嗜烟酒。5天前,下班后,从冰箱里取出一个冷苹果,食后出现腹泻,肠鸣,未在意,未治疗。一天前腹泻加重特来就诊。

刻下症:患者精神尚可,大便一天4次左右,稀溏样便,泻后肛门刺痛,无里急后重,腹不胀,按之不痛,心下有痞满不适感,胃脘至肚脐部漉漉鸣响,不呕,但咽干口干口臭。微恶寒,但不发热,身困明显。饮食未减。患者平素喜热饮,近日因腹泻,睡眠欠安。其它无不适,舌淡红齿痕舌白厚苔,脉沉弦数。

六经脉证解析:腹泻,稀溏便,心下痞闷,身困,平素喜热饮,舌淡齿痕舌,脉沉弦为太阴病。咽干,口干,口臭,肛门灼热刺痛,苔白厚,脉数为阳明病。胃肠漉漉鸣响为寒饮郁而化热,激饮于肠胃而鸣为水热互结证。

六经辨证:太阴阳明合病(属厥阴病)

病机:胃中虚寒,水热互结

治疗:甘草泻心汤合理中汤加味。

方药:炙甘草9g,姜半夏6g,黄连3g,黄芩10g,干姜9g,潞参10g,生姜6g,大枣10g,茯苓20g,苍术6g。三副,沸水煎服,一副一日2次。

9月21日复诊,电话随访,大便转为正常,无口干口臭,心下舒适,无不适。其效佳,实属必然。

按:该案患者平素脾阳虚,不慎摄入冷水果而致泻泄,寒凉伤中,胃中虚寒加之阳明热邪参与,形成寒热错杂之痞,以及协热下利,水热互结之势。

《伤寒论》第158条曰: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正与甘草泻心汤方证病机相应,中阳虚弱,水热互结,热气上冲,邪热下迫。本方证整体寒多于热,脾胃虚寒明显,故林亿在《伤寒论》里面注解:半夏,生姜,甘草泻心三方,皆本于理中汤,这是有一定道理。理中汤是甘草,白术,人参,干姜可以治脾胃虚弱,水谷不化,自利不渴属太阴,甘草泻心汤寒热并用,有理中汤的一半。

加茯苓以加强化饮止利之力,清代医家张璐在巜本经逢原》中说茯苓;大便泻者,胃气不和,不能分利水谷,偏渗大肠而浇注也。”茯苓分利阴阳则泻自止矣。

加白术意在加强补中益脾气,助运化,化湿消食止泻之功。《本经》说: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

金代医家张元素在《珍珠囊》中说:白术:除湿益气,和中补阳,消痰逐水,生津止渴,止泻利。实在精辟。

作者:曹志杰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