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某某,女性,88岁。初诊:2012年11月5日。

主诉:头晕1周。

现病史:1周来自觉头晕不适,稍有旋转感,无恶心呕吐,平卧休息后好转,右耳鸣,口干不欲饮,无口苦,纳食可,大便2-3日一行,偏干。

刻下:头晕不适,右耳鸣响,口干不欲饮,无恶寒发热,汗出正常,大便偏干。舌红,苔白腻,脉右缓左浮弦滑。

中医诊断:眩晕。

六经辨证分析:

头晕不适,舌苔白腻,属水饮上蒙清窍,为太阴病。

口干不欲饮,大便2-3日一行偏干,舌红,为阳明病。

脉右缓左浮弦滑,为里有水饮。

六经辨证:太阴阳明合病。

处方: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加川芎。

茯苓40 桂枝40 生白术20

炙甘草21 泽泻50 肉桂15

川芎30(4剂)

二诊:头晕好转,右耳鸣减轻,口干消失,舌脉同前。原方4剂。

三诊:头晕已不明显,舌脉同前。原方4剂,善后。

【按】本患者高龄,出现头晕不适,应属脑动脉硬化导致的脑供血不足,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日:“脉单弦者为饮,双弦者为寒。”患者左脉浮弦滑为有饮证;饮郁化热,出现口干、大便偏于等阳明热的表现,故辨为太阴阳明合病。

泽泻汤由泽泻、白术二味药组成,泽泻与白术之比为5:2,《金匮要略》用以治疗“支饮苦冒眩”。泽泻味甘、寒,《神农本草经》言“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泽泻清热利水而不伤人。泽泻汤泽泻用量大,总体方的属性偏于寒凉,归属阳明病范畴。

因此,选用太阴病治眩晕的苓桂术甘汤与泽泻汤合方,加上主中风入脑头痛(《神农本草经》语)的川芎,改善脑部供血,整个处方药味少,剂量较大,单刀直入,疗效显著。

本文摘自《经方临证指要与医案》,闫云科著。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