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某,女性,84岁,主诉:头晕头痛2天伴,四肢乏力,于2013年4月6日初诊。

现症:头晕头痛,口干苦,欲饮水,颈部汗出明显,四肢乏力,

胃纳正常,二便调畅。腹诊:心下触之有痞硬感,如小孩巴掌大小。舌淡胖,苔薄白,脉细,重按无力。

中医诊断:眩晕。

六经辨证分析:

口干苦,欲饮水,颈部汗出明显,为上焦有热。

心下触之有痞硬感,为中焦痞证。

舌淡胖,苔薄白,脉细,重按无力,为太阴病舌脉。

六经辩证:厥阴太阴合病。

处方:半夏泻心汤合真武汤。

法夏30黄连6黄芩l8

党参30干姜18大枣30

制附片18生白术25生白芍25

茯苓30麻黄根15(4剂)

4剂服完,头晕头痛较前明显好转,口干苦好转,心下变软,舌淡胖,苔薄白,脉细,萤按无力,效不更方,续方再予4剂,4剂服完,症状基本消失而愈。

【按】本患者比较特殊,心下触之痞硬,如小孩巴掌大小。心下位于中焦,中气主之,是连接上下的通道,中焦不通,百病难愈。《伤寒论》对于中焦痞证有很多描述,从病机上讲有里热、寒热错杂、水饮为患、中气亏虚,分别采用大黄黄连汤、半夏泻心汤、茯苓甘草汤、理中汤治疗。此证以寒热错杂最多见,因此采用半夏泻心汤重用党参消痞,合用真武汤止眩,4剂之后,上焦热相减轻,中焦痞硬变软,病情向愈。

本文摘自《经方临证指要与医案》,闫云科著。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