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芍药散两见于《金匮要略》一见于“妇人妊娠病篇”,一见于“妇人杂病篇”。本方由当归、芍药、川芎、泽泻、茯苓、白术组成,具有调和肝脾、活血利湿之效。

本方是肝脾同治,但以治肝为主;亦为气血同治,但以治血为主。

关于本方的应用,近年来报道很多,譬如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不孕、妊娠腹痛、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胎位不正、妊娠中毒症、子宫异常出血、妊娠水肿、产后小便难、闭经、子宫及附件炎、卵巢囊肿、子宫肌瘤、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疾病,还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胆囊炎、慢性肝炎、泌尿系结石并感染、肠梗阻、痛风、心衰水肿、肾病水肿、脑外伤后综合征(眩晕)、美尼尔氏综合征、脑血栓形成、舞蹈症、冠心病心绞痛、坐骨神经痛、神经炎、过敏性鼻炎、慢性荨麻疹等诸多疾病,这大大扩大了本方的应用范围。

《药鉴》谓:“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唯在人之善学善用耳。”

如何灵活地运用本方,我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01 根据原文提要,用本方治疗先兆流产、痛经等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谓:“妇人怀妊,腹中㽲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谓:“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这两条文虽很简单,但一为妊娠“腹中㽲痛”,一为杂病“腹中诸疾痛”,可见其着眼于“痛”字,而痛的部位都在腹中。

引起痛的原因,虽很复杂,但其总的病机,不外虚实二端,或虚实夹杂。

实则经脉不通,血行不畅,即所谓“不通则痛”;虚则脉道不充,筋脉失养而痛;虚实夹杂则通而不畅,养而不荣,经脉失润而痛。所以前人有“气血以流通为贵”,即是指痛证而言。

本方重用芍药敛肝、和营、止痛,又佐以归、芎以调肝和血,更配以茯苓、白术、泽泻健脾渗湿。

综观全方,有养血疏肝,健脾利湿之力,是寓通于补之方。

凡是肝郁血虚、脾虚湿困,以致肝脾不和、气血失调而发生的腹部疼痛,均可以此方加减治疗。

据原文,本方常用于治疗先兆流产,除此之外,还可用于治疗痛经等妇科疾病。

一、治疗妊娠腹痛

罗某,女,25岁,1993年5月10日初诊。

一患者妊娠已2月,近日工作繁忙,遂出现腹部隐痛不适,邀余诊治。证见腹部隐隐作痛,休息稍舒,伴腰酸,腹部有下坠感,口不渴,纳可,食后不胀,大便适中,小便稍黄,苔白,脉弦滑。

诸症正符合“妇人怀妊,腹中㽲痛”之经文,拟当归芍药散加味。

处方:当归10g,白芍15g,川芎3g,茯苓10g,泽泻10g,白术10g,杜仲10g,桑寄生10g,黄芪15g,党参15g,3剂,每日1剂。

1993年5月13日二诊。药后腹部隐痛停止,腰酸亦减,腹部下坠感减轻,嘱用上方再服5剂。药后诸症消失,足月生一男孩。

二、治疗妊娠下血

兰某,女,34岁,1972年2月初诊。

患者停经60余天,阴道出血1周,出血量少,色暗红,淋漓不绝,无血块,伴有腰胀,少腹胀痛胃纳尚佳,无呕吐泛酸,口不干,略苦,二便正常。

近半月来情绪不佳。经用黄体酮等止血之剂,血量稍少,但仍有阴道出血。脉弦,舌质淡红苔薄白。妊娠试验阳性。

此为肝脾不和,湿邪内停,拟当归芍药散加味。

处方:当归10g,白芍15g,川芎5g,茯苓10g,泽泻10g,白术10g,阿胶9g,桑寄生15g,杜仲10g,苎麻根10g。共服10剂,血止。随访,足月顺产一男婴。

按语:本方可用于胎动不安,但目前临床医生惧而不用,多用寿胎丸。

据日本中田敬吾的研究,其对妊娠期服用本方的40例中有回音的27例孕妇及儿童进行了随访调查,结果:27例中未发现因服本方剂对母子健康有不良影响者。

此外,在产后母体恢复和小儿发育方面未见到任何有害作用的迹象。

现代医学认为,在受精卵分裂旺盛的妊娠初期服药,畸形发生率高;从本方的使用来观察,在胚胎尚未形成以前给药,改善母体内环境,使受精卵形成胚胎的发育过程获得良好影响,未见有致畸性,而且对儿童的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

本人每年均可遇类似病例,用当归芍药散加味,大多数均获满意疗效,足见经方疗效之可靠。

三、痛经

陈某,女,30岁。患痛经已半年,曾用逍遥散、丹栀逍遥散加味治疗无效,乃来诊。

诊时面色萎黄,纳佳,月经尚对期,行经时少腹隐痛,便溏,月经量少,色暗红,质较稀,口稍黏,苔白微厚,舌正,脉弦细。

证属肝血不足,脾虚有湿,拟当归芍药散加味。

处方:当归10g,白芍15g,川芎6g,茯苓10g,泽泻10g,白术10g,乌药10g,玄胡10g,川楝子6g,3剂。

药后腹痛止,嘱下月行经时再用3剂以巩固疗效。

02 根据肝脾之间的关系,应用本方治疗内脏下垂

肝脾之间关系密切,肝藏血,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脾二脏在生理上有密切的关系。

脾胃的升降、运化,有赖于肝气的疏泄。

若肝之功能正常,疏泄调畅,则脾胃升降适度,运化健全;若肝之疏泄失职,就可影响脾胃之升降、运化,从而形成“肝胃不和”或“肝脾不和”之证候。

反之,脾病也可影响于肝。若脾气不足,消化吸收功能不健,则血无生化之源,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均可累及于肝,形成肝血不足;若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日久蕴而成热,湿热郁蒸,则肝胆疏泄不利,可形成黄疸。

由此可见,肝病传脾,脾病传肝,肝脾脏在病变上相互影响。

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肝痹……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这是肝病传脾之例。

《素问·气交变大论》云:“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甚则忽忽善怒,眩晕巅疾”,这是脾病传肝之例。

《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1条即专论肝病传脾,从此条可知,脾病不愈可从肝论治,反之肝病不愈亦可从脾论治。

当归芍药散是肝脾两调之方,主要是从肝入手,兼入血分,可利湿。

根据脏腑之间的关系本方可用于内脏下垂。内脏下垂,根据“陷者举之”的原则,以补气升提为主,教科书和新近出版的各种专著一般主张用补中益气汤。

我在临床中体会到,补中益气汤不能尽愈此病,有些患者服后有不舒之感。这是因为病情是千变万化的,执一方以治此证自然不会奏效。

此类使用补气升提类方剂不效的患者,究其原因,往往与肝病传脾有关,当从肝论治,故可使用当归芍药散,当然也包括逍遥散之类方剂。

一、治疗子宫下垂

子宫下垂虽与带脉有关;带脉又属脾,如唐容川《血证论》所言:“带脉下系胞宫,中束人身,居身之中央,属于脾经。”

故补中益气汤用于子宫下垂属脾虚中气下陷者多效。子宫下垂虽与脾关系密切,但脾之病变,又可由肝传来,故治脾不应,应考虑治肝,当归芍药散用于子宫下垂,就是由此推衍而来。此乃发前人之未发。

俗话说“十女九带”,带下多与湿有关,故一般用逍遥散不行,而当归芍药散则较对证。

梅某,女,26岁,1989年10月5日初诊。

自诉已分娩2月,分娩后即觉子宫下垂,站立时子宫脱垂于阴道口外约半寸,自以为满月后可自动收上去,但满月后仍下垂,伴小腹隐痛不舒、喜按,口渴面红,大便软,小便偏短色黄,带多色白偏稀,纳佳睡眠好,苔淡黄舌正红,脉细弦。

在某医院曾用补中益气汤加味5剂,药后自觉不适、口干舌苦、子宫下垂依然。

因本证具有小腹隐痛、小便偏短、大便软、面色偏红、精神尚可、脉弦细等肝脾不和,湿滞内停之象,故用当归芍药散加味。

处方:当归10g,白芍12g,川芎5g,茯苓10g,泽泻10g,白术10g,枳壳10g。

服药5剂,腹痛减轻,站立时子宫上缩至阴道口,原方有效,守方续服5剂,诸症逐渐消失,之后又守方服药10剂,诸症全消,随访未见复发。

以后用此方治疗数例子宫下垂见症如上者,均有效。

二、治疗肾下垂

刘某,男,44岁,干部,2001年11月29日初诊。

自觉左侧腰部胀痛,左胁部亦不舒2年余,肝区亦时不适,精神好,睡眠欠佳,口干口黏,咽喉梗阻感,不怕冷,纳食可,大便质中,小便不黄,夜尿一次,舌质红,有齿印,苔薄黄偏厚,脉沉弦。

某院B超提示;左肾下垂7.2cm。

证属肝脾不和、湿邪内停,方用当归芍药散加味。

处方:当归10g,白芍15g,川芎5g,茯苓10g,泽泻10g,白术10g,银花10g,玄参10g。

上方连服50剂,于2002年1月20日B超复查,左肾位置正常,症状亦大为减轻,遂停药观察。2002年7月患者因血精来诊,询知上病未复发。

三、治疗肛门下坠

陈某,男,56岁,干部,2002年3月7日初诊。

患者觉肛门下坠感4月余,大便成形,无黏液便,纳食正常,睡眠欠佳,口不苦稍黏,神疲乏力,腰不酸,夜尿多。

有脑梗塞病史,曾在某院肛肠科治疗月余无效,甚以为苦,乃来诊。舌淡苔薄黄,脉沉右关弦。

关弦为肝病,拟以当归芍药散加味。

处方:当归10g,白芍15g,川芎5g,茯苓10g,泽泻10g,白术10g,枳壳10g。7剂。另服肾气丸。

2002年3月16日二诊,肛门下坠感大减,夜尿仍多,脉舌同前,守方再服7剂。药后肛门下坠感消失,右关弦亦平,遂停服当归芍药散,因夜尿仍较多,肾气丸继服。7月患者因偏头痛来诊,询知上病未复发。

四、治疗少腹下坠

谢XX,男,47岁,理发师,2002年4月10日初诊。

少腹下坠感一月余。

诉1995年腰部曾有外伤史,后常出现腰痛,经按摩治疗稍好转。现腰酸胀怕冷,少腹、小腹下坠不适,怕冷,常头昏(服藿香正气散有用),口稍干稍黏,胸不闷,饮食睡眠正常,二便调。脉弦寸稍浮,苔薄微黄质红。

方药如下:当归10g,白芍15g,川芎6g,茯苓10g,泽泻10g,白术10g,杜仲10g,桑寄生15g,乌药10g,枳壳10g。5剂。服药有效,此后继续以上方加减,共服32剂,诸症消失。

此外,如肝胃下垂,见症如上者,亦有效。以上古方新用,医家可能起疑窦,但只要辨证精确,确能应手起效。

03 根据肝经的循行,应用本方治疗胁腹疼痛

如前所述,当归芍药散是肝脾两调之方,而肝脾两调之中,又以治肝为主,因此可治肝脾不和,而以肝经为主的病变。

附件炎、阑尾炎、慢性肝炎等疾病在临床上常见胁腹疼痛,属肝经循行的部位,故可考虑用本方治疗。

一、治疗附件炎

李某,女,35岁,2002年1月20日初诊。

诉少腹胀痛,腰骶部酸痛已半年余,近月来感少腹胀痛加剧,伴带下量多白稀,经妇科检查,诊为慢性附件炎。舌淡,苔薄白,脉弦。

证属肝脾不和,湿邪内停之少腹痛,治以调肝和脾化湿,用当归芍药散加味。

处方:当归10g,白芍15g,川芎6g,茯苓10g,泽泻10g,白术10g,杜仲10g,桑寄生15g。5剂。

服5剂少腹疼痛减轻,白带减少,连服20剂,少腹痛除,白带大减。

二、治疗阑尾炎

李某,女,20岁,1983年10月1日初诊。

患者觉右侧少腹隐痛不适已3日,过去亦有类似发作史,此次发作较剧,至某西医院就诊,诊断为慢性阑尾炎,建议手术治疗,因患者害怕开刀,乃求治于余。

就诊时除右下腹持续性隐痛外,按之不适,纳可,口黏,大便偏软,小便黄无热感,脉弦。

辨为肝脾不和,湿邪内停,用当归芍药散加败酱草15g,红藤20g,服5剂疼痛完全停止。以后曾多次碰到其父,云多年未发。

三、治疗慢性肝炎

黄某,男,32岁。

患慢性乙型肝炎多年,经常右胁隐痛不适,休息不好时加剧,纳佳,食后不胀,口稍黏,精神尚可,大便偏稀,苔白略厚,舌质红,脉细弦。

拟当归芍药散加味。

处方;当归10g,白芍15g,川芎6g,茯苓10g,泽泻10g,白术10g,姜黄10g,7剂。

以后患者曾来诊数次,因效果明显,效不更方,服35剂疼痛止,口黏除,苔厚转薄白,脉稍弦,嘱用逍遥丸继续调理。

此外,还可用此方加减治疗慢性结肠炎具有少腹疼痛脉弦者,慢性前列腺炎(足厥阴肝等绕阴器)亦有效,结石疼痛发作,向输尿管放射者,用本方亦效佳。

04 根据水血互结的理论应用本方

中医理论认为,在生理上,水血本同源,相济并倚行。

在病理上,《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云:“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又指出:“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

指出了水血并病先后辨证的关系。

唐容川《血证论》根据“血积既久,其水乃成”、“水虚则血竭”的病理基础,强调“血病不离乎水”,“水病不离乎血”的病理关系。

日本长尾善治通过研究认为“瘀血形成不单血循环的障碍,同时也有水代谢障碍”。

这些古今研究,说明血和水在病理上具有“瘀阻则水停,水蓄则血凝”的关系,此水血相关病理在妊娠病中屡见不鲜。

从活血与利水的关系上看,活血促利水,利水促活血,前者如大黄甘遂汤、当归芍药散,后者如桂枝茯苓丸。

现代研究证明,利水药能消除水肿或腹水,减轻心脏负荷,有助于纠正心衰,改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瘀血消除。活血药具有溶解血凝块,吸引水解物入血和降低血黏度等作用。

当归芍药散由当归、芍药、川芎、泽泻,茯苓、白术6味药组成,其中当归、川芎、芍药为血分药,有补血活血之功,泽泻、茯苓、白术为气分药,有健脾化湿利水之作用。

故《方函口诀》云:“此方主治妇人腹中痛而兼和血利水之效。”

本方有活血利水之功,故可用于“血不利则为水”之慢性肾炎、肝硬化腹水、肝肾囊肿、卵巢囊肿、血栓性静脉炎等病。

一、治疗肝硬化腹水

熊某,男,37岁,干部,2002年6月26日初诊。

因肝硬化并食道静脉曲张出血,于3月份行脾切除术。

术后仍有腹水,伴腹泻、肠鸣,时有腹痛,下肢浮肿,按之凹陷,泛酸、嗳气,纳可,脘胀,时有低热,无汗、怕冷,口干不黏不苦,尿短少。

曾先后用半夏泻心汤加厚朴、大腹皮,或中满分消丸加减,药后大便次数减少,但腹水无明显消退,仍觉下肢沉重而肿,腹胀,精神差,乏力,嗳气,纳可,腰酸,大便偏稀,小便短少而频,舌红苔薄黄,脉弦关旺,拟当归芍药散加减。

处方:当归10g,白芍15g,川芎6g,茯苓10g,泽泻10g,白术10g,神曲10g,谷、麦芽各10g,陈皮10g,竹茹10g,杜仲10g,大腹皮10g,7剂。

药后浮肿减轻,嗳气减少,腹胀减轻,纳欠佳,稍恶心,不吐酸,不厌油,大便日1~2次,苔薄黄,舌红,脉弦但关旺减。上方加山楂再进10剂。

药后腹胀又减,下肢肿消,腹中不痛,大便偏稀,纳一般,眠安,小便较长,口干稍黏,舌红苔薄黄,脉稍弦关稍旺。上方白术改为12g,加太子参10g。

药后尿长,腹胀除,B超示腹水消。原方继服。

二、治疗慢性肾炎水肿

胡某某,女,45岁,1990年9月12日初诊。

自诉患肾炎多年,现全身水肿半年余,头面部先肿,后肿全身,但水肿不甚,晨起颜面肿,午后脚肿,纳食尚可,面色萎黄,精神一般,大便软,小便短少,色黄,无灼热,不浑浊,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细弦。尿蛋白(+++)。

曾在外院治疗无效,而来我处求治。先后用发汗利尿等法治疗近3月,水肿及蛋白尿均无好转,后思其面色萎黄,脉弦细,浮肿不甚,拟诊为血虚水湿内停,用当归芍药散原方。

处方:当归10g,白芍15g,川芎6g,泽泻10g,白术10g,茯苓10g。

服药7剂,水肿略减,尿蛋白减为(++),原方再服7剂,水肿又减,尿蛋白减为(+),继服7剂,水肿全消,尿蛋白阴性。为巩固疗效,嘱原方再服1个月,至今未复发。

三、治疗血栓性静脉炎

徐某,女,46岁,干部,2002年7月27日初诊。

左下肢肿,以左踝上约6寸及踝关节下最明显,局部色红,有热感,月经量较少但如期,二便如常。

西医疑诊为血栓性静脉炎,曾用活血化瘀利水之药近2月,少效,乃来诊。舌红苔黄,脉沉寸旺。

先予桂枝茯苓汤加当归、连翘、赤小豆,药后无效,加服大黄䗪虫丸仍无效,改投当归芍药散加味。

处方:当归10g,白芍15g,川芎6g,泽泻10g,白术10g,茯苓10g,益母草10g,7剂。药后肿减,坚持用上方服至9月22日,左踝以上肿全消,足背稍肿,红已退,坚持用上方继服。

此外,妊娠后,胎体逐渐长大,阻碍母体气机升降,影响水血的运行,水血互结则导致各种妊娠病的产生,诸如妊娠胎位不正、妊娠中毒症、妊娠水肿、小便难、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羊水过多、妊娠腹泻等疾病,均有可能出现当归芍药散证,均有使用本方的可能,故临床遇到以上疾病,要想到应用本方。

当归芍药散目前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谓是难病奇方之一,如何正确合理使用本方,主要思路不外乎根据以上四点。

如要以八纲来分类,从表里来说属里证,从阴阳来讲属阴证(足厥阴肝、足太阴脾),从虚实来看属虚实夹杂,从寒热来看偏于寒证。

病因为肝郁脾虚,湿邪内停,病位在肝脾,症状可出现血虚(面色萎黄、头昏、月经量少色淡、舌质淡等),脾虚有湿(大便软而不爽、小便不利、口黏),脉弦等。

从气血而言,是湿邪兼入血分的方剂。

其应用的重点在腹部疾病,除此之外,只要是肝脏所居、肝经所循和肝脏所主器官出现症状,辨证属肝脾不调,湿邪内停,兼入血分者,就可使用本方。

至于文献报道用本方治疗舞蹈病、眩晕,亦属治肝,因肝主动摇,肝为风木之脏之故,如《素问·五运行大论》云:“肝在天为风……其用为动。”

至于妊娠,因可出现水血互结的病理,故妊娠多种病均可使用本方而取效。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