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面浮肿,面容难辨;瘙痒难忍,搔抓不减。怎么办?这种情况看似复杂,但其实只要抓住关键点,选择合适的方子,往往可取速效。善用经方的黄仕沛教授是如何从经方入手解决这种病证的呢?下面这两则医案可供大家学习,提供临证之思路。

案1:伍某,男性,50岁。

2005年某日清晨,致电吾师云:昨日全身出风团,昨晚往医院急诊,今晨未见好转。欲请师往诊。黄师即驱车前往。见头面浮肿,风团淡红,痒甚,恶风,自汗出,舌淡苔薄白。

此桂枝汤证也,处方:

桂枝15g,白芍15g,大枣12g,炙甘草12g,生姜3片。

2剂,嘱温服,啜热粥一碗,覆被取微汗。服一剂后,当晚瘙痒大减,次晨肿消。复诊加北芪60g,3剂。固表善后。

《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大凡表证有汗便可用桂枝汤。此例风疹初起属表无疑,自汗出,便是用本方之机会。故一剂便应也。

桂枝汤乃群方之首,仲景第一方。曹颖甫曰:“予用之取效者屡矣。”其治甚广,就曹氏《经方实验录》便载六案。《吴鞠通医案·暑温门》载一自医医案,足见仲师之教,为万世法也:“丁丑六月十三日,吴,四十岁,先暑后风,大汗如雨,恶寒不可解,先服桂枝汤一帖,为君之桂枝用二两,尽剂,毫无效验;次日用桂枝八两,服半帖而愈。”有是证用是方。温病家虽暑温亦自服桂枝汤。曹氏亦谓:“桂枝汤方独于夏令为宜也。”以夏令每自汗也,不拘病名,但方证对应是矣。

案2:许某,女性,45岁。

患者为某公司总会计师,因业务应酬,常啖海鲜肥厚,日前因饮花胶炖鸡汤,旋即全身皮肤现风疹块,奇痒。即往某三甲医院皮肤科诊治,诊为过敏性皮炎,该皮肤科医生本为中医,嘱咐不要用激素,先予抗过敏西药、清热疏风中药,中西药并进,一周后病情未能控制,反头面红肿更甚。遂于2010年9月15日请黄师诊治。昔日俊俏面容几难辨认,见其面部红肿,眼睑浮肿,双耳郭红肿大如梳,且皮肤脱屑,有渗出液。双手臂可见搔抓留下红肿划痕。恶风无汗,舌苔薄白,大便微溏。并诉因中秋节临近,要赴澳洲探亲,如面目全非,恐过境受阻,欲求激素控制,又相信前医告诫,不敢造次,心急如焚。黄师安慰之,先服几剂再做打算。

处以甘草泻心汤加味,处方:

川黄连6g,黄芩15g,干姜6g,党参30g,大枣12g,苦参15g,石膏60g,甘草30g。

3剂,先泻其热,燥其湿。

9月18日复诊,红肿略消,双耳郭渗出物已干,仍痒甚。

处以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味,处方:

麻黄15g(先煎),北杏15g,桂枝15g,赤芍15g,大枣12g,甘草12g,石膏60g,生姜15g,生地黄30g。

3剂,嘱温覆取微汗。次日来电曰:“昨晚服药后,通身觉发热,约持续1个多小时,痒甚,夜不能眠。”黄师问:“温覆有汗否?”曰:“未有温覆。”黄师嘱曰再剂时,务必在中午12点钟前服药,且一定要温覆。

9月21日来诊曰:已温覆出汗,通体舒畅,仍有少痒,红肿消散大半,面形已复原。因明日中秋节,要往澳洲探亲,望再开处方。黄师叮嘱其仍要温覆,且勿当风及日晒。仍守上方3剂。一周后来电,肿痒基本消退。

处以:生地黄30g,麦冬30g,知母20g,赤芍30g,甘草12g,石膏60g。7剂,水煎服。

按:黄师曰,《伤寒论》关于皮肤痒之描述但两处。

一者,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二者,在阳明篇第196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其次,《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邪气中经,则身痒而隐疹。”《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

综《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述,身痒之原因,无非两端:

一为阳明久虚,虚者阴虚也。阴虚则汗源不充,法多汗反无汗。黄师曾述当年黄继祖师公,曾治一妇人,身痒久不愈,几欲自尽,以生地黄煲瘦肉,服之越旬而愈。此阳明久虚故也。多为身无隐疹,但痒而已。

而风邪在表,不能发泄,则为最常见者。在表之邪,仍须辨有汗、无汗。有汗如例一伍姓案,自汗涔涔,此营卫不和。着眼处在汗,自是桂枝汤的证。而大多风疹身痒,为无汗。如曹颖甫多用麻黄汤、麻黄加术汤,刘渡舟多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例二许姓案黄师用桂枝麻黄各半汤,皆是麻黄剂以取汗透表也。许案初服未能如法温覆,通身发热,是如仲景所言“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也。再以白虎汤加生地黄、麦冬,是养阳明,清余热也。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黄仕沛经方亦步亦趋录(续)》。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