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为皮肤科常见病,表现以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小水疱为特征,常伴显著的神经痛。若发病时通过及时、恰当的治疗,则恢复快且不留后遗症,若治疗错误或不当,往往贻误时机,造成后遗神经痛,有甚者遗存数年而不消。

中医在治疗带状疱疹方面有显著优势,欧阳主任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对于带状疱疹急性期、后遗症期的中医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顽固性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亦有确切疗效。

病案分享

李女士,33岁,2019年7月2日因“右侧头颈部起水泡疼痛10天。”来诊。

01 病史介绍

患者10天前无明显诱因右侧头颈部出现水泡,成簇分布,伴有疼痛,外院诊断为带状疱疹,予止痛、抗病毒等对症治疗后水泡干涸,但仍疼痛甚。

02 现在症

现右侧头颈部、右耳疼痛不休,近3天皮损局部瘙痒甚,痒甚烦躁难寐,甚为苦恼。喉咙痛,时有心慌,平时压力大,平素怕冷怕风,纳一般,大便干结难解,需用开塞露通便。舌暗苔白厚脉弦。

03 诊断

西医诊断:带状疱疹

中医诊断:蛇串疮病

04 辨证施治

四诊合参,此为太阳少阳少阴合病,方予柴胡桂枝汤合大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方药如下:

北柴胡18g,黄芩10g,法半夏15g,桂枝12g,赤芍12g,党参10g,大枣15g,甘草10g,酒大黄10g,黑顺片15g,细辛6g,白芷10g,川芎10g,
生姜10g自备,共七剂 每日1剂 水煎内服

05 复诊

二诊(2019.07.09)

右侧头颈部疼痛减轻8成,右耳痛消,仍头皮瘙痒甚,瘙痒难寐。怕风怕冷好很多,大便通畅。口腔溃疡。

方药如下:

北柴胡18g,黄芩10g,法半夏15g,桂枝12g,赤芍12g,党参10g,大枣15g,甘草10g,白芷10g,川芎10g,瓜蒌30g,红花6g,生姜10g自备,共七剂
每日1剂 水煎内服。

三诊(2019.07.18)

右侧头颈部疼痛消失,瘙痒明显减轻。睡眠可。予前方加白芍15g,14剂,巩固。

四诊(2019.08.01)

药后已无任何不适,患者恐遗留后遗症遂再来诊,继予前方十四剂巩固,告知其病已痊愈,无需担心。

06 病案分析

此患者右侧头颈部发病,以疼痛为特点,疼痛范围波及头颈部、耳朵,此为少阳经走行,加之工作压力大,易烦躁,此为柴胡证;同时怕冷怕风又为太阳表证,故选方柴胡桂枝汤同时兼顾太阳少阳,其舌苔白厚、大便难解、疼痛异常,故选方大黄附子细辛汤,经方实战高手胡希恕曾言大黄附子细辛汤,凡痛在一侧者皆可加减应用。《伤寒论六经辨证与方证探析——经方辨治皮肤病心法》记载——对于顽固性的带状疱疹神经痛,本方亦常用,止痛效果甚佳,且附子用量必须大,方能建功。

川芎,白芷,为《古今医鉴》古方芎芷散,治偏正头风其效若神,欧阳老师常活用之治疗面部带状疱疹神经痛,常于辨证方中加入此二味,疗效甚好。

二诊时,疼痛已减八成,大便已通,故去攻下之大黄附子细辛汤,加入瓜蒌红花散,清代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言,“瓜蒌散,治肝气躁急而胁痛,或发水疱。”瓜蒌配以红花,治疗带状疱疹其效若神。名医秦伯未、蒲辅周、朱进忠、何绍奇无不擅用此方。三诊时,疼痛已消,情绪稳定,睡眠可。续以前方,加白芍以缓急柔肝,终竟全功。

整理:刘奇 刘美方 指导老师:欧阳卫权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