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毛XX,女,80岁,南江镇桥东村黄家组人,2017年11月15日就诊。

患者由孙媳妇陪同就诊,耳聋不便,近来心慌、心烦,失眠,夜间加重,深夜不能眠,在家坐不住,需到外面行走,家人非常担心,经人介绍前来就诊。

刻诊:耳鸣、耳聋,口苦,心慌,心烦,失眠,双肩部疼痛,腰痛,左下肢麻木,二便正常,脉沉细弦,舌质淡,苔薄白。

诊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合病夹瘀

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桂枝茯苓丸

药用: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0g,党参10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大黄6g,桂枝10g,茯苓10g,磁石10g,丹皮10g,赤芍10g,桃仁10g,大枣10g,生姜10g。7付。水煎服,日一付。

02

2017年11月22日复诊:药后诸症减,出现胃脘烧灼感,右下肢抽筋,脉沉细,舌质淡,苔薄白。

诊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合病夹瘀

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桂枝茯苓丸、芍药甘草汤加乌贼骨

药用:柴胡15g,黄芩10g,党参10g,半夏30g,桂枝10g,茯苓20g,大黄5g,炙甘草6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磁石10g,乌贼骨20g,白芍20g,丹皮10g,桃仁10g,大枣10g,生姜10g。7付,水煎服,日一付。

03

2017年11月29日三诊:耳鸣耳聋,口苦,心烦,失眠,心慌,腰痛,双肩痛,左下肢麻木减,右下肢抽筋,胃脘烧灼已,出现小便灼热、量少,左脉沉弦,右脉细,舌质淡,苔薄白。

诊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合病夹饮夹瘀

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五苓散加生石膏

药用:柴胡15g,黄芩10g,半夏10g,党参10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茯苓15g,川芎10g,生石膏45g,桂枝10g,赤芍30g,丹皮10g,桃仁10g,泽泻18g,当归10g,苍术10g,猪苓10g,大枣10g,生姜10g。7付,水煎服,日一付。

04

2017年12月6日四诊:耳鸣耳聋,口苦,心烦,心慌,失眠,腰肩部痛,左下肢麻木进一步改善,小便短,灼热感明显,脉弦细,舌质淡,苔薄白。

诊为:三阳太阴厥阴合病夹饮夹瘀。

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八味丸

药用:柴胡15g,黄芩10g,白参10g,半夏10g,大枣10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桂枝10g,枣皮15g,茯苓10g,赤芍10g,丹皮10g,桃仁10g,当归10g,川芎10g,泽泻10g,生地25g,淮山15g。7付。

患者四诊后停药,2019年12月6日以脑萎缩就诊,诉两年来心烦心慌失眠症状痊愈,当时还担心自己患上精神疾病。

05

分析:耳鸣、耳聋,口苦,心烦诊为少阳病;心烦,心慌,失眠诊为阳明病;肩腰痛诊为太阳病;左下肢麻木诊为血瘀;脉沉细诊为太阴病;首诊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桂枝茯苓丸合方治疗,二诊时诸症好转,而又出现胃脘部灼热感,右下肢抽筋,又合上芍药甘草汤加乌贼骨,药后二症已。三诊时出现小便不利有灼热感,又合上当归芍药散养血利水,五苓散化气利水。四诊时,初始症状减,通过三诊治疗,少阳证未尽,小便短赤,灼热不见,并出现舌红,加上患者年事已高,故以三诊方中的五苓散易八味丸,清上温下,调和阴阳。

06

患者在四次就诊时,始终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桂枝茯苓丸为主线,根据伴随症状的变化合方加药,突出方证、药证在临床中必须灵活运用,故有“药证不透,加减乱凑;方证不深,飘忽不定”的说法。《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胡希恕先生指出:“本方证为柴胡证未罢,又见热结于里,湿郁于外,可知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合病证。桂枝茯苓丸是太阳阳明太阴合病方证,具有解表、清热、去饮活血的功效。当归芍药散为太阴病方证,用于血虚水盛的病症,如手足麻木不仁。八味丸在《金匮要略》中有五个方证,其中有两处提到“小便不利”,一处提到“少腹不仁”,一处提到“从小便去之”,一处“利小便则愈”;方中用生地黄、牡丹皮、泽泻清上热,附子、山药、山茱萸温下寒,茯苓、泽泻去水饮、利小便,桂枝引邪外出,全方具有清上温下、去水饮之功。四次诊治中根据临床症状,做到方证、药证对应,疗效理想。

作者:王俩宜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