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竹皮大丸出自《金匮要略》,为治产后“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而设。今作者用于治疗女性经前烦乱取得了满意效果。

经前烦乱

近年来,笔者在妇科临床中,经常遇到经前烦乱一症,曾用丹栀逍遥散、血府逐瘀汤等均无效。遂思考运用竹皮大丸获得满意效果。

竹皮大丸出自《金匮要略》,为治产后“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而设。对其中“妇人乳中虚”一语,历代医家注释不一,归纳起来,不外有三:一云妇人产后,中气不足;又云妇人哺育期间,乳汁去多,中焦虚乏;三曰乳子期中,阴气不足,血虚火胜。笔者认为,单就文字而言,“乳”作产后解,较为贴切,但若论及临床,竹皮大丸则并非限于新产妇或哺育期之妇人,而以经产妇作论更合实情。因为临床所见,经产妇人,尤在经前,患烦乱呕逆者甚多,投以竹皮大丸,每能药到病除。至于把“中虚”单纯释为中气(或中焦)不足,似与方药不符。故“中虚”含义有二:其一可理解为症状,即自觉心中空虚烦乱不安;其二当从整个发病过程来理解虚的实质。因为妇人(尤其产妇)多为血分不足,气分有余,气有余便是火,火邪作为致病原因,既可伤阴,又可伤气(壮火食气)。由此可见,本条方症,虽有虚的因素,但主要矛盾还是火热之邪为患。因此,方中用竹茹、石膏、白薇甘寒之品,功在清热,使热去烦自除,佐桂枝配枣肉以化气安中,中安气自益。据此,对竹皮大丸的运用可归纳为两点:一是应用范围,凡经产妇甚或未婚女子,只要证情相符,皆可用之;二是本方用作汤剂,药物用量的比例,当作一定调整,重用竹茹、石膏、白薇,旨在突出清热降逆,安中除烦。

1、竹皮大丸的运用

药物:竹茹、石膏、白薇、桂枝、甘草、枣肉。

用法:水煎服。

主治:经前烦乱。

加减:浮肿加白术、茯苓、泽泻;月经量多加生地、牡丹皮。

2、验案摘要

案1:孙某,女,34岁,已婚,1988年10月初诊。每于经前5~6天起,自觉心中烦乱不堪,经后1日自愈,如此反复已2年,经多方治疗,效果甚微。妇科检查未见异常。月经周期正常,量多色红,饮食二便尚可,舌红,苔微黄而干,脉数。辨证为阳热偏盛,冲气扰心。治宜清热降逆,安中止烦。方用竹皮大丸原方:竹茹20g,石膏15g,白薇15g,桂枝6g,甘草6g,水煎服。每经前烦乱发作时连服3剂,共服2个月经周期而愈。

案2:于某,女,32岁,已婚,1989年1月来诊。近1年来,每于经前7天即出现心烦不安,伴有全身轻度浮肿,多梦头晕,经来自愈。月经按期而至,量多色黑,带下量多色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此乃湿热蕴结,气化不行,冲气上扰所致。治宜清热利湿平冲,化气消肿。方用竹皮大丸合当归芍药散:竹茹20g,石膏15g,白薇15g,桂枝6g,甘草6g,当归15g,白芍15g,川芎6g,白术9g,茯苓15g,泽泻9g,水煎早、晚分服,每日1剂。连服10剂,诸症悉除。

案3:孙某,女,34岁,1989年10月3日初诊。患者自1987年以来,每于经前5-6天,即感心烦意乱,心下空虚,痛苦万分,反复发作已逾2年,久治罔效。月经按期而行,量少色黑无块,经后干咳,无呕逆,饮食、二便均正常,舌苔微黄而干,脉弦数。曾生一女已4岁。此为虚热内扰,冲脉气盛。法宜清热安中。处方:竹茹20g,石膏15g,白薇15g,桂枝6g,甘草9g,3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每于经前7日始服,连用2个月经周期而愈。

【按语】

经前烦乱不安是妇科常见症之一,究其原因与热扰心神有关。据临床观察,此类患者多为阳盛体质。冲为血海,起于胞中,胞脉络于心,而心主血藏神,妇人经前太冲脉盛,阳热因之而动,上逆扰心,故见是症。竹皮大丸中竹茹、石膏甘寒清热降逆,白薇清热凉血,桂枝平冲,甘草和中,合用具有清热平冲之功。俟血热得清,冲气不复上逆,则气顺血安,心神得宁,烦乱自消。

作者:宋健民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