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困倦、无食欲医案一则
王某 男 52岁 初诊:2020-04-10
主诉:困倦、无食欲2月
现病史:患者近两月来,因经验餐饮业,起早睡晚,饮食不定时,渐出现困倦乏力,食欲不振,在多家医院服用了“莫沙必利”、“胃蛋酶”等、并用人参泡水喝,不效来诊。
刻下症:困倦乏力,不欲饮食两月,甚至侯诊的十余分钟里,竟也能鼾声渐起,偏怕冷,无口干、口苦、眠尚可,大便偏稀,小便可。
查体:BP120/78HHAG 手脚偏凉 舌淡苔白腻,脉沉细弱。
方证辨证:
1、麻黄附子甘草
《伤寒论》: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其方证是:情绪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或嗜睡,脉微细。此案患者,困倦乏力,嗜睡,甚至侯诊的十余分钟里,竟也能鼾声渐起,显然符此方证。
2、《外台》茯苓饮
《外台》: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水出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功效:消痰气,开食欲。其核心方证是:不欲饮食,胃脘胀满。本案患者,不欲饮食,舌淡苔白腻,符合此方证。
诊断:少阴病
方药:麻黄附子甘草汤合《外台》茯苓饮
麻黄12 附子15 甘草10 茯苓15 人参10 白术15 生姜20 炒枳壳10 陈皮10克,5剂中药配方颗粒,开水冲溶,日一剂,分温三服。
二诊:2020-04-15,电话随诊,患者述精神明显较前旺盛,食欲亦明显改善。
按语:
一、麻黄附子甘草汤
1、麻黄附子甘草汤所治为少阴病,少阴病其题纲证是“脉微细,但欲寐”。此方中
麻黄——明显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附子——嗜睡,功能低下,是附子的药证;甘草——《神家本草经》:坚筋骨,倍力
2、麻黄附子甘草汤是麻黄附子细辛汤之轻证:
明·李中梓《伤寒括要·卷下》:“按少阴症脉多沉,若沉紧不可汗,沉细数为在里不可汗。此症必沉而喘,是表有寒而里无邪,故一小辛之药,微微取汗。按仲景发汗汤剂,各分重轻,如麻黄、桂枝、青龙、越婢等汤,各有差异。至少阴发汗二汤,虽同用麻黄、附子,亦有轻重之别,故以加细辛为重,加甘草为轻,盖辛散甘缓之义也。第一症:以少阴本无热,今发热,故云反也。发热为表邪当汗,又兼脉沉属阴当温,故以附子温经,麻黄发表,而热从汗解,故加细辛,是汗剂之重者。第二症:既无里寒可温,又无里热可下,其所以用麻黄、附子之义,则是脉亦沉,故不重言脉症,但日微发汗,所以驱细辛加甘草,是汗剂之轻者。”少阴病因阳气已衰,故脉多沉。沉紧为里有寒邪,沉细数则里有热邪,因此均不可以汗法驱邪外出。沉脉为少阴病主脉;喘为寒邪外束肌表,此证为阳气虚衰,而兼有外寒,因此可以麻黄附子甘草汤辛温微发其汗。
仲景将发汗汤剂分门别类如麻黄汤、桂枝汤、青龙汤、越婢汤等,其对应症状各有不同。而在少阴病篇中提到的两个发汗的用方,药物组成均有麻黄、附子,但因其症状轻重的差别,其外寒较重的则加细辛,增强辛散的功效。而外寒较轻的则加入甘草,以缓和药性。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脉沉而发热,脉沉为阳虚须温阳,发热为有表寒须汗出而解,以附子补火助阳,麻黄以辛温发汗解表。因表寒较盛,故加入细辛,其味辛散,增强发汗的作用。而麻黄附子甘草汤证里无寒热之邪,亦无其他明显症状,因此去掉细辛,加入甘草,以微发其汗。
二、茯苓饮
1.《金鉴》:上、中二焦气弱,水饮入胃,脾不能输归于肺,肺木能通调水道,以致停积为痰,为宿水。吐之则下气因而上逆,虚与气结,满不能食,当补益中气,以人参、白术为君;茯苓逐宿水,枳实破诸气为巨;开脾胃,宣扬上焦,发散凝滞,则陈皮,生姜为使也。其积饮既去,而虚气塞满其中,不能进食,此证最多。
2.《外台》茯苓饮方证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方由茯苓、人参、白术、枳实、橘皮、生姜组成,用于中寒停饮所致心下痞满(或胸满、腹胀)、嗳气、纳差者。
陈皮《本经》云:治脾不能消谷;《药性论》:开胃。茯苓饮中陈皮,临床可用至30克以上。本方亦可加清半夏治疗心下痞满属中寒停饮者。《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指出:”本方加半夏则效尤捷,不问其吐水与否,若以心胸满不能食为目的活用于胃炎、胃下垂以及溃疡诸病,均有良验。”
本方与旋覆代赭汤同属治疗太阴病方,书中指出二方的鉴别:”此与旋覆代赭汤均属常用的治胃良方。本方证亦常有噫气,但患者以噫气为快,且大便多溏,与旋覆代赭汤证苦于噫气不除、大便虚秘者显异。”
作者:郭建
文章内容来自于互联网,收录仅用于学习研究